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唐骋华
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自2003年上海市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实施以来,上海已累计选派6035名优秀应届高校毕业生和在读研究生,奔赴西部基层一线开展志愿服务。年轻的志愿者带着热忱与学识,深入边疆和偏远地区,将青春嵌入祖国发展的年轮。
他们的初衷各有差异,青春的路径却是殊途同归。
张爱婷,见证了家乡在党和国家脱贫攻坚政策下的蝶变,选择回到家乡云南,用所学反哺滋养她的土地。包雨婷,继承村医爷爷的“医者仁心”,前往西部开展基础医疗服务和健康知识普及等志愿工作。王斐斐,面对东部激烈的人才竞争,前往新疆和田寻找新的可能,从孩子们的眼中看到了不一样的光芒。还有些年轻人,对人生感到迷茫,抱着“换个环境”的想法去了西部,从中收获了思考和成长……
无论以什么样的理由来到西部,他们都在一个点上达成共识:成长是无法在封闭的“小我”中完成的,个人只有融入时代洪流,投身社会建设的“大我”,才能找到自己的坐标。
这一过程注定不会轻松,因为成长不可能一蹴而就。陌生的环境、艰苦的条件、风俗的差异、工作的挑战,时刻考验着年轻的志愿者。沮丧、犹豫甚至退缩的念头或许闪现,但青春没有白走的路,那些翻越的山丘终将成为人生的注脚。
万刘鑫,这个曾经“社会认知停留在书本层面”的研究生,通过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参与基层民主建设、西藏牧区进行支教实践,对民生“真问题”有了切身体认,在书本里学到的知识终于有了用武之地。黄家隆,实现了从“职场菜鸟”到独当一面的蜕变,那本从零星记录到密密麻麻的笔记本,见证了他从听懂方言到读懂企业,再到为老字号发展献策的成长轨迹。
志愿者为西部带去知识、活力和发展的希望,西部这所“大学校”则历练了年轻人,帮助他们重塑能力,更馈赠了无价的精神财富。2010年毕业的王震宇,曾毅然放弃入职国企的机会,去丰都帮扶留守儿童。回上海后,他仍竭尽全力为当地青少年提供服务。十五载春秋流转,初心如磐,那些跨越山水而来的感谢信,带来的满足感远非物质所能衡量。
“有信念、有梦想、有奋斗、有奉献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人生。”广大青年循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投身西部、建设西部。西部计划二十余载的坚守与创新,见证了青年人的家国深情与责任担当。当青春理想与祖国需要同频共振,每一份扎根基层的付出都在为共同繁荣注入动能,每一次跋山涉水的奔赴都是对“强国有我”誓言的生动诠释。
今天,复旦大学相辉堂内誓言铿锵。400名入选2025年度上海市西部计划志愿者的大学生和145名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接过旗帜,开启属于他们的壮丽征程。他们将用脚步丈量山河、用汗水浇灌梦想,以信念为笔、以担当为墨,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书写无愧于时代的青春答卷。
这场远征是淬炼更是绽放,是成长更是传承。去吧,带着梦想去吧,播撒一粒粒青春的种子,让西部的土地长出生生不息的力量,也获得自我成长和价值的升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