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雨蒙读书为您开启一段心灵的旅程,朋友们大家好,我是雨蒙,我在世界茶源、中国茶都,四川省雅安市名山区,今天为您分享的文章是李林所作的《茶都千古情》。蒙顶山茶根植于灵山沃土,得雨露日月精华滋养,清和之气代代相传,誉为尘外仙芽。欣逢盛世,蒙顶山茶的生命正经历着一场凤凰涅槃,在淡淡的清香中重获新生。
茶都千古情

茶都名山,位于四川盆地西南边缘,是雅安东大门成都“桥头堡”,县城东距成都110公里,西距雅安15公里。东临蒲江,南连丹棱、洪雅,西靠雅安,北接邛崃。地势西高东低,北有蒙顶山、莲花山,南有总岗山,山山相望,气象万千。其间,丘陵起伏、河溪蜿蜒、坪岗交错、阡陌纵横,湖光山色,壮美如画。莲花山下,水分东西将全区自然分割成岷江流域和青衣江流域。境内,一座享誉世界的茶文化圣山一一蒙顶山,横亘于名山城西北侧,山势北高南低,呈东北一—西南带状分布,延伸至雅安境内。蒙顶山五峰环列,状若莲花,最高峰上清峰,海拔1456米。蒙顶山因“雨雾蒙沫”而得名,这里因常年雨量达2000毫米以上,古称“西蜀漏天”。

“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千古名句,天下传扬。蒙顶山是茶的发源地、是“世界茶文化圣山”。其山势巍峨,峰峦挺秀,重云积雾。古人赞曰:“仰则天风高畅,万象萧瑟;俯则羌水环流,众山罗绕,茶畦杉径,异石奇花,足称名胜”。据史料记载:“大禹治水功成,旅祭于此”。驻足蒙山之巅,西眺可见峨眉、瓦外、周公诸山。向东俯视,原野平畴,山峦起伏。千年古刹天盖寺、永兴寺、千佛寺、净居庵等寺庙坐落于茶园茂林之间,红墙梵宇,古木森森,烟雾缭绕,梵音低回;千年茶树王,引颈苍穹,枝繁叶茂,撑开一片蓝天。徜徉蒙顶山的林荫小道,呼吸着千年茶园的灵秀之气,冥冥之中,似有叮当叮当的马铃从岁月的山道传来,由远而近,由近而远,一首苍凉的茶歌破空而来,回荡在高高的山梁!


蒙顶山是世界茶文明、茶文化的发源地,是我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人工种茶最早的地方。《神农本草》记载:“茶树生益城山谷、山陵道旁,凌冬不死。”著名茶学专家陈椽考察蒙顶山后,在《茶业通史》中提到“蒙山有我国植茶最早的文字记载”。
相传,公元前53年,西汉严道人吴理真,遍访蒙顶山,驯化野生茶,“携灵茗之种,植于五峰之中”,自此,蒙顶山茶便应运而生,茶人茶事亦在华夏大地上繁衍开来。吴理真在上清峰的山坳里种下了七株茶树,这茶树“高不盈尺,不生不灭,迥异寻常,味甘而清,色黄而碧,酌杯中,香云罩覆,久凝不散”。此茶,有益脾胃,能延年益寿,故有“仙茶”之誉。医学家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当中这样记载:“茶性冷,唯雅州蒙山出者主祛疾……”唐宋时期,是蒙顶山茶的鼎盛时期,唐玄宗天宝元年(724年),蒙顶山茶被列为贡品,一直沿袭到清代,一千多年里,岁岁入宫,年年进贡,以供皇室“清明会”祭天祀祖之用。这种专用茶,采自茶祖吴理真种下的七株仙茶。到清代时,蒙顶五峰被辟为禁地,七株仙茶用石栏围起来,辟为“皇茶园”,并有白虎守卫,至今留存。蒙顶山茶在民间,历来被看作祛疾去病的神来之物。因此,历史悠久的蒙顶山茶被称为“仙茶”,蒙顶山被誉为“仙茶故乡”。
唐代《元和郡县志》记载:“蒙山在县南十里,今每岁贡茶,为蜀之最。”宋代《宣和北苑贡茶录》当中记载,当年蒙顶山进贡的两种名茶“万春银叶”和“玉叶长春”就榜上有名。清代《陇蜀余闻》当中记载:“每茶时,叶生,智矩寺僧辄报有司往视,籍记其叶之多少,采制才得数钱许。明时贡京师仅一钱有奇,蒙顶山茶声名远播,历代文人墨客,歌之吟之,留下众多千古名句。

“淡中有味茶偏好,清茗一杯情更真”。品茶,品的就是一种情感、一种心境。人说“品字有三口,第一口润肺,第二口润喉,第三口润胃;茶有三味,头道茶甘,二道茶苦,三道茶绵,喝茶品茗,就要品出茶外之味。人生也如三道茶,头道茶如稚童,少年不知愁滋味;二道如青春,壮志未酬,雄心勃勃;三道如中年,宽厚豁达,雄心犹存……”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琴茶》诗中写到“琴里知闻惟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唐代黎阳王《蒙山白云岩茶》诗有“闻道蒙山风味佳,洞天深处饱烟霞……若教陆羽持公论,应是人间第一茶”的感叹;宋代诗人文同《蒙顶茶》诗中有“蜀土茶称圣,蒙山味独珍”的赞颂。唐宋大家孟郊、韦处厚、欧阳修、陆游、梅尧臣等,都留下不少以蒙山茶为题的诗文。明清时代的诗文题词则更为丰富,清代名士赵恒曾在《拭蒙茶诗》中称赞蒙顶茶:“色淡香长品自仙,露芽新掇亲手煎。一壶沁入心脾后,梦醒甘回两颊涎”。当代诗人、文学艺术家也留下了许多吟诵蒙顶山茶的华章佳句,著名诗人白航曾在蒙顶山上大声吟唱:“一千年岁月的甘苦,融进一杯茶水里;一千年云雾的变幻,凝在一缕茶色里;一千年春的芬芳,留在我的舌尖上,蒙顶山茶是大自然对名山人的馈赠,是先人留给后辈的宝贵遗产。

来源:茶源名山APP
END





“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千古名句,天下传扬。蒙顶山是茶的发源地、是“世界茶文化圣山”。其山势巍峨,峰峦挺秀,重云积雾。古人赞曰:“仰则天风高畅,万象萧瑟;俯则羌水环流,众山罗绕,茶畦杉径,异石奇花,足称名胜”。据史料记载:“大禹治水功成,旅祭于此”。驻足蒙山之巅,西眺可见峨眉、瓦外、周公诸山。向东俯视,原野平畴,山峦起伏。千年古刹天盖寺、永兴寺、千佛寺、净居庵等寺庙坐落于茶园茂林之间,红墙梵宇,古木森森,烟雾缭绕,梵音低回;千年茶树王,引颈苍穹,枝繁叶茂,撑开一片蓝天。徜徉蒙顶山的林荫小道,呼吸着千年茶园的灵秀之气,冥冥之中,似有叮当叮当的马铃从岁月的山道传来,由远而近,由近而远,一首苍凉的茶歌破空而来,回荡在高高的山梁!


蒙顶山是世界茶文明、茶文化的发源地,是我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人工种茶最早的地方。《神农本草》记载:“茶树生益城山谷、山陵道旁,凌冬不死。”著名茶学专家陈椽考察蒙顶山后,在《茶业通史》中提到“蒙山有我国植茶最早的文字记载”。
相传,公元前53年,西汉严道人吴理真,遍访蒙顶山,驯化野生茶,“携灵茗之种,植于五峰之中”,自此,蒙顶山茶便应运而生,茶人茶事亦在华夏大地上繁衍开来。吴理真在上清峰的山坳里种下了七株茶树,这茶树“高不盈尺,不生不灭,迥异寻常,味甘而清,色黄而碧,酌杯中,香云罩覆,久凝不散”。此茶,有益脾胃,能延年益寿,故有“仙茶”之誉。医学家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当中这样记载:“茶性冷,唯雅州蒙山出者主祛疾……”唐宋时期,是蒙顶山茶的鼎盛时期,唐玄宗天宝元年(724年),蒙顶山茶被列为贡品,一直沿袭到清代,一千多年里,岁岁入宫,年年进贡,以供皇室“清明会”祭天祀祖之用。这种专用茶,采自茶祖吴理真种下的七株仙茶。到清代时,蒙顶五峰被辟为禁地,七株仙茶用石栏围起来,辟为“皇茶园”,并有白虎守卫,至今留存。蒙顶山茶在民间,历来被看作祛疾去病的神来之物。因此,历史悠久的蒙顶山茶被称为“仙茶”,蒙顶山被誉为“仙茶故乡”。
唐代《元和郡县志》记载:“蒙山在县南十里,今每岁贡茶,为蜀之最。”宋代《宣和北苑贡茶录》当中记载,当年蒙顶山进贡的两种名茶“万春银叶”和“玉叶长春”就榜上有名。清代《陇蜀余闻》当中记载:“每茶时,叶生,智矩寺僧辄报有司往视,籍记其叶之多少,采制才得数钱许。明时贡京师仅一钱有奇,蒙顶山茶声名远播,历代文人墨客,歌之吟之,留下众多千古名句。

“淡中有味茶偏好,清茗一杯情更真”。品茶,品的就是一种情感、一种心境。人说“品字有三口,第一口润肺,第二口润喉,第三口润胃;茶有三味,头道茶甘,二道茶苦,三道茶绵,喝茶品茗,就要品出茶外之味。人生也如三道茶,头道茶如稚童,少年不知愁滋味;二道如青春,壮志未酬,雄心勃勃;三道如中年,宽厚豁达,雄心犹存……”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琴茶》诗中写到“琴里知闻惟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唐代黎阳王《蒙山白云岩茶》诗有“闻道蒙山风味佳,洞天深处饱烟霞……若教陆羽持公论,应是人间第一茶”的感叹;宋代诗人文同《蒙顶茶》诗中有“蜀土茶称圣,蒙山味独珍”的赞颂。唐宋大家孟郊、韦处厚、欧阳修、陆游、梅尧臣等,都留下不少以蒙山茶为题的诗文。明清时代的诗文题词则更为丰富,清代名士赵恒曾在《拭蒙茶诗》中称赞蒙顶茶:“色淡香长品自仙,露芽新掇亲手煎。一壶沁入心脾后,梦醒甘回两颊涎”。当代诗人、文学艺术家也留下了许多吟诵蒙顶山茶的华章佳句,著名诗人白航曾在蒙顶山上大声吟唱:“一千年岁月的甘苦,融进一杯茶水里;一千年云雾的变幻,凝在一缕茶色里;一千年春的芬芳,留在我的舌尖上,蒙顶山茶是大自然对名山人的馈赠,是先人留给后辈的宝贵遗产。

来源:茶源名山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