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月光,你把黑夜点亮。草甸上,火塘旁,萤火虫飘荡。阿哥,阿哥,你如一团篝火。寒冬里,黑夜中,每时每刻温暖我心房。多想和你一起守望,直到花无香,直到你我化作雪山的模样。
——纳西族民歌

文/图 鲍天磊 (无锡)
三十多年前,“南方丝绸之路”进入公众视野。这是一条由西汉先民开辟,起自巴蜀,经云南永仁、大理、丽江、保山、腾冲、瑞丽等地进入缅甸乃至东南亚的古道,也被称为“茶马古道”。古道上,每一块石板都镌刻着岁月的风霜,每一条山路都珍藏着亘古的历史。
丽江古城地处滇、川、藏交通要冲,会聚丽江古城世界文化遗产、“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和东巴典籍文献世界记忆遗产,是茶马古道上迄今保存最为完好并古貌依旧的文化名城,也是茶马古道最重要的货物中转集散地。丽江因茶马古道而立,因茶马古道而兴,丽江与茶马古道互生互补犹如孪生兄弟。

大研古镇(丽江)一景
一、纳西创世纪
纳西族是一个古老而智慧的民族,他们在艰难的生存环境中创造了灿烂的东巴文明。纳西族从哪里来?这个话题在丽江有多种版本,最普遍的就是“神鸟救祖”的传说,有点类似于西方神话中诺亚方舟的故事。神鸟是纳西族的保护神,传说远古时代的山崩地裂大洪水,冲走了所有的纳西百姓,唯一幸存的纳西小伙艰难地在一块即将被洪水吞没的巨石上避难,千钧一发之际,大鹏神鸟降临,幸运小伙纵身一跃,抓住大鹏的巨爪,随大鹏飞离险境……幸存的小伙成为纳西先祖崇仁利恩。
崇仁利恩与天父之女“衬红”克服艰难险阻,经过长途跋涉,来到玉龙雪山下定居。因为他们三个儿子迟迟不会说话,崇仁利恩求教于东巴什罗,东巴什罗告诉他:“全因天父相助,你才活到今天,才和天父之女成亲并生下三个儿子,那为什么从来不祭天呢?”于是,崇仁利恩派使者上天庭探听到祭天的密方,他依密方举行了祭天仪式,三个儿子同时用藏语、纳西语和白族语说出了同一句话“白马吃蔓菁了”。三个儿子后来分别成为藏族、纳西族和白族的先祖。
“东巴”在纳西语中即智者,是纳西族最高级别知识分子,他们多数集歌、舞、经、书、史、画、医于一身,其时代传承下来的纳西族古文化统称东巴文化。与此并存的东巴教,是纳西族普遍信奉的古老宗教,具有原始巫教和宗教的特征,最原始多神教,以祖先崇拜、鬼神崇拜、自然崇拜为基本内容,以祭天、丧葬、驱鬼、禳灾和卜卦等活动为其主要表现形式。
东巴文字在纳西语里为“斯究鲁究”,意为“木石标志”或“见木画木,见石画石”,夸张、大胆、简约、生动,像一串流畅灵动的音符,被称为世界上唯一存活着的象形文字,被誉为文字的“活化石”。
东巴们都用本地土产的一种木质纤维的“纸”来书写东巴经书,这些经书被岁月染成古铜色,窄窄的、长长的,一页一页装订成册,它们记录下了纳西先民对宇宙、对人生的冥想,对天地人神鬼的探索,记录了日月、山川、鸟兽鱼虫的变迁。
2003年,东巴古籍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记忆名录,并进行数码记录。

东巴文字
东巴教始祖东巴什罗身世坎坷,虽然父母是普通百姓,但东巴什罗绝顶聪明,在娘肚子里就会跟母亲对话。妖魔知道后大吃一惊,想杀了东巴什罗。东巴什罗识破了妖魔的诡计,从母亲的左腋下降生,但难逃劫难,终被妖魔杀害。东巴什罗死后,被天神带到天上经文总管处攻读天书,修炼得法后,天神把天书送给东巴什罗,让他回人间为苦难的百姓黎民服务。纳西东巴文化如伦理、道德、民风、民俗等,就以东巴什罗取回的天书为准则。
二、泸沽女儿国
幽静秀美的泸沽湖,古老神秘的女儿国,一片魂牵梦萦的人间乐土。千百年来,泸沽湖畔的摩梭人就这样因两情相悦而结合,暮来晨走,无怨无悔,无羁无绊。
或许,最原始的就是最现代的,这,又有谁能说得清……
居住在泸沽湖畔的摩梭人是纳西族的一个支系,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保留母系氏族关系的族群,至今仍保留着“男不娶,女不嫁”的走婚习俗。
泸沽湖畔,一切都是那么神奇,那么古朴,成人礼、阿夏婚、母系家庭等,都是当今世界绝无仅有的。
“阿夏”是泸沽湖摩梭人中有情爱关系的男女双方的互称。16岁以前,大多数适龄的摩梭人都处在寻找“阿夏”的过程中。摩梭女子在冥冥夜色中参加篝火晚会,寻找自己的意中人。
男子遇见自己心仪的女子,将邀其共舞。若你侬我侬,则用手指互抠对方手心,以此暗送秋波。女子倘若有意,就告诉男子自己花楼的地点,然后,凌晨时分,男子前来走婚……
爬花楼,走月亮,这是一个美丽的时刻,这是一个浪漫的传说。
走婚是摩梭人婚姻的一种形式。走婚过程中,摩梭男子必须过三关:一是翻过院墙;二是想办法让狗不叫不咬;三是爬上花楼开门闩。
小伙子半夜来到花楼下,先对歌对上“接头暗号”,接着极其迅速地爬上花楼。天没亮时小伙子必须离开,这是他可以正大光明地从正门离开。若于天亮后或女方家长辈起床后才离开,会被视为无理而被人鄙夷。
真正的走婚并非坊间流传的“知母不知父”、“无父无母”等,只是夫妻之间不存在“男娶女嫁”,男女双方仍然属于自己原有的母系大家庭。因为男方是通过“走”而实现的婚姻,所以这种关系被形象地称为“走婚”。走婚也是一种婚姻,只是没有领结婚证罢了。
甲搓舞是摩梭人的“打跳”,又称“锅庄舞”或“蹉搓舞”。相传在远古时代,摩梭先民常受外敌侵袭,部落首领便发动本族人在村口的场坝上燃起熊熊篝火,人们围着火堆跺脚呐喊,以壮声势。
在轻快的舞蹈中,姑娘们落落大方,光彩照人,他们雪白的长裙岁舞步轻盈地飘旋着,金银饰物在篝火的的映照下熠熠生辉。于是,小伙子便借机用“抠手心”或握手的松紧程度传递爱的信息。

摩梭人甲搓舞
三、马帮传奇
丽江因茶马古道而名扬天下。丽江的辉煌是“得得”的马蹄声踩出来的辉煌。千百年来,在崎岖的茶马古道上,每天都上演着马帮们惊天地、泣鬼神的生命乐章。
在横断山脉的险山恶水间,在横跨世界屋脊的原野丛林中,蜿蜒盘旋着一条与“丝绸之路”南北呼应的人文之路——茶马古道。
这是一条源源不断的生命之路。千百年来,滇、川、藏地区无数劳动者肩担马驮,一步一个脚印地从西双版纳把俗称“黑金”的普洱茶运往丽江以外的地区,为滇边城镇带来巨大财富的同时,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崎岖绵延的茶马古道,被称为世界上最艰险的商路。茶马古道上有峭壁深涧,林中有饿虎猛兽,山里有毒蛇蝎子,沿途还有土匪拦截……赶马人和骡马艰难前行,横跨江面的溜索,一次次将人、骡马、物资送到对岸;风霜雨雪、悬崖峭壁、毒草毒水、瘟疫病疾,随时随地都能把马帮置于死地,所以,走马帮有“十去九不回”之说。
可马帮还得继续走,马锅头倒下了,二马锅头接过马锅头的鞭子,领着马帮,继续走下去!我们无法知道这些赶马人的名字,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号——马帮!他们是茶马古道上不朽的传奇!
一首《赶马哥哥》,或许能让人品味到其中的甘苦与艰辛:赶马,赶马/哥哥,嘞/爱死你呀赶马哥哥/哎吆吆吆/恨死你呀赶马哥哥/三十晚上吃喜酒呀/你大年初一就出门/赶马哥哥吆/今生缘薄见不着你/来生我还等着你/赶马哥哥吆。

走马帮
茶马古道是一根藤蔓,串联着汉、藏、纳西、白族、傣族、佤族等沿途20多个民族的情感与血肉。这么多的民族,齐心协力,在世界最惊心动魄的商路上,创造出多姿多彩、独一无二的茶马古道文化。
茶马古道是一首歌,古朴苍凉,高原的歌声中回荡着中国人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决心和意志。
茶马古道是一篇史诗,以斑驳的马蹄印为文字,用千年时光为书页,记载下人与自然搏斗的种种生与死。
茶马古道是一种民族精神,在抗战最艰苦的岁月,茶马古道成为唯一能运送国际援华物资的地面通道,是一个民族自强不息的信仰与图腾。
四、木府辉煌
1382年,明朝中央政府为表彰丽江土司忠君爱国,励精图治的功绩,钦赐“木”姓。
关于钦赐“木”姓的故事,在丽江还流传着这样的传说:朱元璋之所以赐“木”姓,是因为“木”字加“人”字即为“朱”,意为朱家人,以此表示对木府土司的信任,所以大家都亲昵地称呼木府土司为“木老爷”。
当时纳西的百姓是没有姓的,木老爷看着纳西妇女头戴斗笠,背着背篓,每天披星戴月在田地里辛勤劳作,就在“木”字上加上一撇,旁边加一口,赐姓“和”字,自此,古代纳西族便有了“官姓木,民姓和”之说。
事实上,木府是丽江纳西族木氏土司衙门的俗称。纳西族首领木氏字元代世袭丽江知府以来,历经元、明、清三个朝代471年,在中国西南诸土司中,以“知诗书好礼守仪”著称。从明洪武十五年传至清雍正元年“改土归流”为止,共经历木得、木初、木土、木森、木嵚、木秦、木定、木公、木高、木本、木旺、木青、木增、木懿、木靖、木尧、木兴、木钟十八位土司。
木氏土司中成就卓著者首推木增,他在位期间大力发展矿业、盐业,努力引进汉文化,促进了茶马古道的繁荣以及多民族的大融合,并带领纳西族走向鼎盛。木尊的夫人阿勒邱,在帮助土司处理内外事务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是纳西妇女的楷模。在当今的纳西民间,纳西奶奶称赞儿媳妇贤惠的时候普遍会说“阿勒邱尼尼”,意思是像阿勒邱一样。
在木府统治以开放包容、“和为贵”思想的影响下,云南20多个少数民族友好交往,聚居生息,铸就了丽江历史上的鼎盛和辉煌。

木府辉煌
“宫室之丽,拟于王者”,古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这样形容木府的盛况。
1639年,徐霞客到达丽江,受到木府土司木增的盛情款待,徐霞客为此在丽江逗留了十多天。期间他为木增所著的书稿作序编校,指导木增之子木宿写作;还完成了丽江纳西族聚居地人文地理状况、民族文化以及气候物产的《丽江纪略》《鸡足山志》,还在《溯江纪源》中,首次提出金沙江为长江源头。
因徐霞客常年旅行在外,风餐露宿导致积劳成疾,在他离开丽江时,木增派了8名纳西壮汉护送,最终历时156天将他送回家乡江阴。
五、玉龙第三国
海拔5596米的玉龙雪山,是纳西族的神山。纳西族人认为玉龙第三国就藏在玉龙雪山深处的某个地方。
玉龙第三国是纳西族心中的圣地。相传,纳西族青年男女的爱情受到阻碍时,他们就会一起到玉龙雪山双双殉情,这样他们的灵魂就会进入玉龙第三国。在那里,恋人可以尽情地躺在雪水滋润的鲜花丛中,可以饮着最 靠近天国的无比晶莹的天赐露水,可以沐着清纯无比的皎洁月光,彼此相守直到永远。
东巴经这样描述玉龙第三国:“这是一个白云缭绕的山国,这儿有穿不完的绫罗绸缎,吃不完的鲜果珍品,喝不完的美酒甜奶,用不完的金沙银团,火红斑虎当乘骑,银角花鹿来耕耘,宽耳狐狸做猎犬,花尾锦鸡来报晓”。
纳西族是一个崇尚爱情自由的民族。不自由,毋宁死。从原本的走婚制到“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进程中,他们为爱付出了沉重代价……清雍正元年,丽江实行改土归流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撕碎千千万万纳西青年男女的梦想。天不让爱,地不让爱,他们义无反顾地走上殉情之路,玉龙第三国的大门为他们坚贞不渝的爱情打开……
美籍奥地利探险家、人文学家约瑟夫·洛克博士对纳西族的殉情有过这样的描述:“在纳西族,几乎所有人都愿意承认自己或多或少有殉情的亲属”。1939年,纳西族叙事长诗《鲁般鲁饶》被洛克译成英文版后,引起极大轰动,被称为中国版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丽江也因此被冠名为“殉情之都”。

雪山殉情
“祭风”是东巴三大祭中最具浪漫和诡异色彩的仪式。祭风并不是祭祀大自然中的风,而是祭祀一种鬼,一种非正常死亡的风流游荡之鬼。
数百年中,纳西族青年男女的殉情数不胜数,祭风仪式也从传统的、对非正常死亡者的祭祀,演变成为大规模超度殉情者亡灵的宗教仪式。
六、寻找香巴拉
“香巴拉”是藏语的译音,又被译为“香格里拉”,是藏传佛教追求和向往的理想净土,通俗而言就是极乐世界。
坛城,为梵文“曼陀罗”,源于古代印度的密宗修法活动。那时的人们为防止魔众入侵,在修法处划定界线或修建土坛,以示诸佛聚集之地。经过后世的逐步演变,如今坛城象征着宇宙世界的本源,成为变化多样的本尊神及其眷属众神居住的宫殿缩影。
据藏经记载,释迦牟尼成佛一年后,于灵鹫山之东,幻化为时轮金刚威严相,向香巴拉贤月国王传授时轮大法。此后,贤月国王将这一包罗万象的密法整理为《时轮根本续》,并以七珍八宝建造坛城。香巴拉王国也因此成为所有修行者追随的圣地。
藏传佛寺里供奉的坛城,除了价值连城的黄金外,还镶满了天珠、蜜蜡、绿松石、猫眼石、乒乓球大小的各种珍珠等等珍宝,这些都是有虔诚的藏民捐赠而来。
虔诚的藏民把一生积攒下来的财产都捐献给寺庙,其子女只继承房屋以及生活必需品,这是藏区的风俗。他们认为,现世积累的功德,会在来时得到好报。
这些文字在《中国西南古纳西王国》里有着详细的记载。
美籍奥地利植物学家、人类学家、探险家约瑟夫·洛克博士被西方学者誉为“纳西学之父”,是历史上第一个到达滇西北进行探险的西方人。他旅居滇西北长达27年之久,以毕生精力研究纳西族和香巴拉文化,写成了《中国西南古纳西王国》,使“香巴拉”这个充满神秘与梦幻色彩的名称第一次出现在西方人眼中。

美丽的香格里拉
1933年,英国作家詹姆斯·希尔顿出版了一部名为《消失时的地平线》的小说,书中描写了一个叫做“蓝月”的狭长山谷,山谷高崖处有一座名叫“香格里拉”的汉藏合璧且兼有天主教印记的喇嘛寺。
《消失的地平线》出版后,立刻在欧美引起轰动,很快畅销世界,并获得英国著名的霍桑登文学奖,从此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一股寻找理想王国香格里拉的热潮。直至今天,世界各地的人们来到这里,寻找各自心中的香巴拉。最后,笔者借用纳西民歌《相伴调》结束本文。
云层中穿行的白鹤能活一千年
可是无论它能活多久
我想它也不会成为你和我的伴侣
相传人间金丝鸟
它只能活一朝一夕
即便很短暂
它只愿与树叶相伴
夏天生长的菌子很容易腐烂
可是从它破土而出的那一刻起
只愿意和露水相伴
有些石头可能永远都不会腐烂
可是存在千年
它也不可能成为你我的伴侣
人世间的你和我
只是偶尔相遇
何况人的一生不可能活千年
无论我们能在一起多久
应该好好彼此珍惜
(陕西科技传媒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