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有段古,沙田的由来之谜与疍家文化的渊源

地名有段古,沙田的由来之谜与疍家文化的渊源"/

沙田这个地名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沙田的“沙”字,指的是地形以沙质土壤为主,这种土壤排水性好,适合种植水稻。在中国,特别是在江南地区,沙田常常指的是那些由沙质土壤构成的农田。至于“田”,自然是指耕种的田地。
关于沙田地名的由来,有几种说法:
1. "地理成因说":沙田可能是由于河流冲积作用,将泥沙沉积下来,形成了沙质土壤,从而形成了沙田。
2. "历史变迁说":在历史上,一些地区可能因为自然灾害或者人为原因,原来的田地被沙子覆盖,形成了沙田。
3. "文化传承说":沙田可能与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有关。在中国南方,尤其是广东、广西等地,有疍家这样的水上民族,他们以捕鱼为生,有时也会在河岸的沙地上耕种。沙田可能就是疍家在沙地上开垦的田地。
至于沙田与疍家的关系,疍家是历史上南方一些地区的水上居民,他们以船为家,以捕鱼为生,同时也从事农业活动。在疍家聚居的地区,他们常常在河滩、沙洲等沙质土壤地区开垦田地,种植水稻。因此,沙田与疍家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说沙田是疍家文化与农业活动相结合

相关内容:

编者按:

地名是历史的见证,是文化的记忆,是情感的寄托,承载着“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深厚情感。为传承和保护东莞市地名文化遗产,赓续历史文脉,留住地名“乡愁记忆”,近期,东莞市民政局将陆续刊播东莞地名故事,诚邀广大读者跟着地名游东莞,在有趣的地名故事中探索东莞文化,敬请垂注。

沙田镇位于东莞市西南部、珠江三角洲狮子洋东岸与东江南支流出海口的交汇处,面积107平方公里。数百年前的沙田,没有田也没有地,只有一片汪洋。在这茫茫的狮子洋里,有一座山巍巍竖立。清嘉庆三年(1798年)修《东莞县记》中记载“斜海中屹若长城”。沙田200多年的历史,就围绕着这座山开始。

沙田人把这座山称为“阇西山”。关于这座山的命名主要有种说法是通假“蛇”字。阇西山又名蛇山,早期的蛇山共分3段。蛇头位于现沙田公安分局位置,蛇身位于现阇西山公园,蛇尾位于石东油库山脚。远远望去,三座山连成一体,阇西山的地名由来至今仍没有定论,但唯一能肯定的是,这座山见证了沙田的起源。清代中叶,阇西山周围逐步形成滩涂和沙洲, 同时也迎来了一个特殊的族群——疍民。

无独有偶,位于狮子洋对岸的番禺也是当地有名的疍民聚居地。这样的巧合不免让人心生疑惑:“沙田”的地名如何而来?沙田与疍家又有怎样的关系?

古代疍民分布很广,湖南、湖北、四川都有,其中以粤、桂、闽居多。他们以舟为家,以捕鱼为生,常年在江海上随舟漂泊。历史记载,东莞沙田的疍民来到沙田的立沙岛一带,发现这里人烟稀少,于是拿起锄头,开始围海造田。正是这样的一个族群,用自己勤劳的双手,用简朴的智慧,把沙田从海中一点点地“围”出来。疍民创造了咸水种植方法,修筑海边基围,养虾和种植莞草。因此以前的沙田又称“围口”直至现在,如果问起厚街的老人去沙田的时候不说“去沙田”,而是说“去围口”。

新中国成立前,沙田分别由虎门、厚街、麻涌等地管辖。1955年,这里改称为沙田区。直至1987年东莞撤区建镇,称沙田镇。

立沙岛,是沙田基围出现最早的地方。因为小岛形状像“䲞鱼”而得名,当地又称“沙岛”。为了方便使用,后改为“立沙岛”。多少年来,立沙岛与沙田镇区一衣带水,但是却不通陆路,岛民只能靠轮渡出入。近年,这片土地上开始彰显强大的经济活力。随着东莞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和虎门港深水码头的建设,东莞市委、市政府提出“镇港合一”的战略愿景,立沙岛被纳入了虎门港的开发范围,这里将建成现代精细化工基地。与此同时立沙岛大部分渔民被安排住上新洋楼,终于告别了祖祖辈辈逐水而居的水上生活。

西大坦,因处于沙田最西部,故名。其中西大坦内又分为东围、西围、上围、下围和新围。这样的命名方式一直从围海造田的时代沿用至今。继承了疍家人靠海吃海的习惯,西大坦的海鲜业发展得如火如荼。风景优美的“海鲜长堤”位于西大坦村的海岸线上,吸引了不少游客慕名而来。

在狮子洋畔的先锋村,许多喜好咸水歌的人在沙田镇政府文化部门的倡导下,组建了咸水歌创作培训基地。胥民是一个喜欢唱歌的族群,无论男女老幼,都能张口即来几段,这种生于海上的歌曲被称为咸水歌。据清人屈大均的《广东新语·诗语》和多部《香山县志·风俗》婚姻习俗中分别记载:“疍人亦喜唱歌,婚夕两舟相合,男歌胜则牵女衣过舟也”。可见咸水歌早在明末清初就很流行。咸水歌曲调随意,一般是男女对唱内容多以情歌为主。

南方+记者 薛屏

图片来源:东莞沙田

【作者】 薛屏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发布于 2025-07-09 14:13
收藏
1
上一篇:旧图揭秘,厚街百年变迁 下一篇:一颗莞荔,缘何跨越千年谱写甜蜜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