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旅行的意义,不在目的地,而在行走的本身。这话听来颇有些玄虚,然而细想之下,却也不无道理。
人们每每说起旅行,必先问"去何处",仿佛无此一问,便不成其为旅行了。殊不知,旅行之要义,本不在那地图上的一点,而在两点之间的那条线上。旅行者拖着行李,挤进车厢,心中盘算着几时到达,却不知那窗外的风景,一闪而逝的村庄,变幻的云彩,才是旅行的真味。
我曾见过一位旅人,买了车票却不下车,只在列车上往返。问他为何如此,他道:"下车便无趣了。"初闻此言,觉得此人古怪;后来细想,竟觉得颇有深意。人们总是急于到达某处,却忘了行走时的种种妙处。那车轮与铁轨的撞击声,邻座旅客的闲谈,窗外掠过的树影,何尝不是旅行的一部分?
旅店老板常向我抱怨,说现在的客人住了一夜便走,连本地风光也不及看。我想,这大约是被"目的地"三字所误。他们以为到了某处,拍了照,便是旅行了。殊不知,旅行恰在那未到之时,在那期待与猜测中,在那迷路与偶遇里。
江南的雨,塞北的风,中原的黄土,岭南的湿热,行在路上,才能真切感受。若只盯着终点,这些便都错过了。古人云"行万里路",何尝说过"到万里外"?行走本身,便是目的。
旅行指南上标注的景点,其实是最无趣的。游人如织,排队拍照,然后匆匆离去。倒不如随意走入一条无名小巷,看寻常百姓的生活,听方言土语,尝街头小吃。这些不在计划中的遭遇,才是旅行最珍贵的部分。
我认识一个老铁路工人,在铁道上干了一辈子,却从未去过远方。问他可觉得遗憾,他笑道:"我每天都在旅行,听南来北往的旅客讲故事,比亲自去还有意思。"此言虽有些自我安慰的意思,却也道出了一个真相——旅行是一种心境,不必拘泥于地理上的移动。
现代人旅行,多是为了逃离,或是为了炫耀。其实旅行既逃不了什么,也没什么可炫耀的。你看到的山水,千万人早已看过;你经历的奇遇,在他人眼中或许平常。旅行唯一的价值,在于那一刻你内心的颤动,那一点新鲜的感触。
所以,何必执着于目的地?人生如旅,行路本身即是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