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登高眺山川,探寻古韵中的文化密码
重阳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时间在农历九月九日。在这一天,人们有“登高”和“眺山川”的习俗,这背后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寓意。
1. "避邪驱灾":在古代,人们认为重阳节是鬼神出没、邪气上升的时候,登高可以避邪驱灾,避免疾病和灾难的侵扰。
2. "祭祖祈福":重阳节也是祭祀祖先的重要日子。登高眺望,可以让人心旷神怡,寄托对祖先的哀思和敬意,同时也是祈求祖先保佑的一种方式。
3. "赏秋景":重阳节正值秋季,登高望远可以欣赏到美丽的秋景,如金黄的稻田、红叶满山等,这既是审美享受,也是对大自然的一种赞美。
4. "锻炼身体":登高是一项很好的身体锻炼活动,有助于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5. "文化传承":登高眺望的习俗源于古代,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体现,人们通过这一活动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
总之,重阳节登高眺望山川的习俗,既有避邪驱灾、祭祖祈福的寓意,也有赏秋景、锻炼身体、传承文化等多重意义。
相关内容: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重阳登高的习俗由来已久,更有历代文人墨客为其填词赋诗。今又重阳,当你登高远眺时,可曾想过重阳为何要登高?
辽宁大学文学院教授郭醒说,重阳节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又称“重九节”“登高节”“菊花节”“茱萸节”等。重阳节有登高的习俗,秋季天高气爽,可达到心旷神怡、强身健体的目的。
早在汉代,史料中就有重阳登高的记载。西汉时期京城长安近郊就有了九九登高观景的风俗。后来民间有东汉青年桓景带领乡亲登高避邪、杀死瘟魔的传说。三国、晋代重阳日发展成为郊游登山的活动。唐代以后登山活动十分热闹,历代皇帝、诗人墨客留下了很多描写九九登高习俗的诗篇。
“农历九月九日的重阳节,在一年中恰好处于季节的转折点,原本与老人没有必然的联系,而是以文人雅士们的活动为主。”郭醒说,两九相重,古人认为是一个由盛转衰、趋利避害的日子。登高则是强身健体的习俗,也是古人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
重阳节登高望远,体现了人们对山的崇拜。登高可吸万物之阳气,与天更接近,有种无比爽朗开阔的感受。古人重阳登高很有高雅从容的情调,往往选择登高山、高塔等自然名胜或历史古迹,而后携友并坐,赏菊、喝茶、赋诗。
和重阳登高相联系的还有吃重阳糕的风俗。“高”和“糕”谐音,作为节日食品,最早是庆祝秋粮丰收,喜尝新粮的用意,以后民间才有了登高吃糕,取步步高的吉祥之意。
在民俗观念中,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包含有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寓意。重阳节也是中国的“老年节”,我国很多地方都会在这一天组织老人登山秋游,强身健体。
“对于现代人而言,让传统节日过出文化内涵,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千万别让中国传统节日的精华日渐消散。”郭醒说。(记者赵洪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