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峰寺为峨眉山古刹之一。晋时为道教寺庙,称乾明观。北魏时明果和尚降伏蟒蛇有功,庙中道士承师学佛,遂改观为寺。因地处白岩中峰之下,故名中峰寺。

宋时中峰寺已是峨眉山著名禅林。唐僖宗时慧通禅师鉴于山上火灾频繁,以“三云二水”之法,改名集云寺。宋时又更名中峰院,明代又称中峰寺。清顺治甲申年(1644年)毁于火,现存两幢木结构寺院, 现存两重寺院,前殿大部分为明代普贤阁,宋代遗物仅有石狮一对。 寺后山林中有一怪石,名为“雄黄石”,传为唐玄宗送雄黄于孙思邈之地。

寺后群峰逶迤,呼应峰在上,茂真禅师曾到此游,上有尊者庵,为唐玄宗以武都雄黄赠孙思邈处,曾有雄黄石在此。寺左原有的观音寺,为清雍正中期洪椿坪僧峨云禅师所建。寺前有一碑,碑中记载有民国庚辰(1940)四川自贡居士在峨眉山三霄洞大唱《黄河阵》时,因洞内空气不流通产生毒气,造成46人(力夫匠人尚末计内)死亡的惨剧,死难者遗体被安葬在中峰寺外官山葫芦漕。

中峰寺建筑布局坐南朝北,四合院布局,进门右侧兼有跨院,中轴线对称,由前殿(普贤殿)、后殿(大雄宝殿)及厢房组成,内外施回廊。普贤殿和大雄宝殿当心间为抬梁式梁架,其余为穿逗式,重檐滴水,歇山式屋顶,小青瓦屋面,殿前有圆月儿台连接上下踏道,素面台基高4.1米,坐三级平台,前后高差7.5米,是峨眉山习静的难得之地。
峨眉中峰寺是峨眉武术的根据地,中国武术源远流长,在发展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而形成了众多的技术流派,峨眉派拳术技艺,除具有中华武术的普遍性之外,还独具有手法细密、一法多变、掌指兼用、身灵步活、拳脚生风、刚柔相济、内外兼修等特点。这些特点,就是峨眉派拳术技艺的特殊属性。
在峨眉派拳术技艺的发展过程中,拳师们不断地吸取各技艺流派技击精华,充分发挥四川人机智灵巧、顽强勇斗精神,打法则以偏侧滚进、单边攻防、以巧制化、以小制大等特点,从而使其技艺不断创新、不断发展。这种在继承中华武术固有的蔟防技击性和运动形式基础上,充分发挥四川人拳术技艺独特打法、使之扬长避短,从而使峨眉派拳术技艺既有中华武术的普遍属性,又具有四川地方拳术的特殊属性。

据金庸书中所讲:南宋末年,襄阳大侠郭靖与妻子黄蓉力拒蒙古兵,独守襄阳。他们的二女儿郭襄武功驳杂、行事任性,素有“小东邪”之称。郭襄15岁时在黄河风陵渡口见到了神雕大侠杨过,心生爱慕。在杨过、小龙女与众人分别后,郭襄一直行走江湖,希望能与杨过碰面,却始终没能再见。在40岁那年,她忽然大彻大悟,在峨眉出家为尼,从而开创了峨眉派。

金庸峨眉山之行留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