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6日,广岛。8月9日,长崎。1945年,美国在日本的这两座城市分别投下了原子弹“男孩”和“胖子”。
在书架上翻看一本书《战争风云:二战亲历者回忆录》。这本《战争风云》的作者是约翰.托兰,美国著名历史小说家,名气与台湾高阳相似。内容是托兰对二战老兵的若干篇采访记录,有点像是口述历史。在书架上概略搜寻一下,与轰炸日本有关的大约还有五六本书,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还原70多年前的这一段历史。

这本《二战亲历者回忆录》,书中有关的文章题目叫“目标是长崎”,讲述者是轰炸长崎的B29战略轰炸机的雷达操作员。美国青年比尔.巴奈,入伍前是印第安纳州的农夫;退伍后回到印第安纳州,仍然是农夫。
在农舍的厨房里,巴奈慢腾腾地喝着咖啡。
(作者托兰)问:我能理解为什么投第一颗原子弹,可是第二颗呢?
巴奈:这是我的解释,他们(指日本人)知道我们有什么。我们给他们一个投降的机会。如果他们不这样做,他们知道,我们就一定会打进去。我们已经狠狠地揍了他们,但是,如果要在日本本土登陆,他们的人,我们的人,都要死掉很多,还要很多的钱。现在这种方式,死的只是日本人。
不时有人问我,这件事(指空投原子弹)是否使我不安。不。没有使我不安。只不过我常会想这件事。
这位农夫飞行员的很坦率。或许多数美国人都是这样想的。用原子弹轰炸日本,迫使其投降,就会少死很多美国人。不过,投下原子弹,日本就会投降吗?

《秘密与间谍——第二次世界大战幕后的故事》,商务印书馆1985年出版。这本书是在北京军事书店买的,其中一篇文章讲到裕仁天皇同军方的斗争。讲述者叫邦纳.菲勒斯,美军驻日占领军司令部的准将,心理战负责人。曾与裕仁多次交谈。8月9日轰炸长崎之后的当天夜里,裕仁在皇宫地下室召开了一次御前会议。与会成员为日本最高国务委员会的6名成员以及枢密院议长平沼骐一郎。就日本是否接受无条件投降而进行的表决的结果,陆军大臣阿南、陆军参谋长梅津和海军军令部总长丰田反对(投降);首相铃木、外务大臣东乡茂德、海军大臣米内光政和平沼赞成投降。最终,还是天皇使用自己的权威,公布了录音投降诏书,从而使日本投降成为现实。
邦纳准将显然对裕仁颇有好感,虽然裕仁才是最该为日本的战争罪行承担责任的人。而投在广岛和长崎的原子弹,确实可以认为是压倒日本这头奄奄一息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或者说之一。

美国一定要投下原子弹吗?据战后美国机构调研,即使不投下原子弹,日本最多可以支撑到1945年11月,弹尽粮绝后根本无法作战。
当杜鲁门下令对日本实施原子弹攻击的时候,美国政府实际上有着众多的考虑。其一是促使日本立即投降,这样便可以让苏军出兵东北失去理由。1945年2月的雅尔塔会议上,美国为了让苏联对日作战,同意了苏联开出的一系列苛刻条件,包括外蒙古独立的现状予以维持、恢复在1904年日俄战争前俄国的权益、千岛群岛须交予苏联。这些条件之优厚,使不少人认为这是美国总统罗斯福一生中最大的失误,是由于重病在身才做出的昏聩决定。

但是,要知道1945年2月是美国在太平洋反攻阶段最艰难的时期。美国很清楚,随着战线越来越向日本本土推进,日本的抵抗也必然会越来越顽强。为了让苏联也参加对日作战,就必然要付出代价,何况换取苏联出兵的那些条件,损害的都是中国的利益,又不是美国的利益,用中国的利益来换取苏联出兵,减少美国的损失,何乐而不为?
当然,原子弹并没有阻挡苏军进攻东北的脚步。

其二,美国当年投入了20亿美元(如果以黄金价格来比较大约相当于今天的600多亿美元)的巨额研制经费制造成功原子弹。但是原子弹威力到底有多大,如果不进行一次实战检验,世人是不会知道的。如果不知道原子弹的威力,那自然也起不到威慑的作用。基于这种想法,美国最终决定投放原子弹。这里既有威慑当时的盟友、日后的潜在敌人苏联的考虑;也包含着类似项羽的名言“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这样一种自我炫耀的虚荣心。至于日本死多少人、其中多少是平民,美国是不管的。

本文的最后一部分,摘自《银盘记》;这本书的副标题是“广岛原子弹爆炸纪实”。两名美国历史学家,以报告文学的形式所写的轰炸广岛的书籍。
在B29重型轰炸机投下原子弹后,按照美国军方的命令,飞机上的所有成员要描述原子弹爆炸后的第一眼印象,用录音机记录下来。
炮手鲍勃:一道烟柱腾空而起,烟柱中心红光耀眼,一团紫红的、灰色的东西剧烈地翻腾着。到处都起了火,火焰像是从炉膛里喷射出来的。
帕森斯上尉:……简直是一团沸腾的糖浆。蘑菇云在伸展开来,颜色非常昏暗你,有一道暗红色的反射光,火焰和烟雾起伏旋转着……
战争。核大战。没有赢家。
读书有得(103)2024.8.4
文中图片选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