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历史悠久,建城已有2200多年。福州一词是由唐代开元年间始用,并延用至今。战国秦汉时期,福州闽族先民与越王勾践后裔融合形成闽越族地方政权。汉武帝平定闽越,迁民于江淮之间后,福州这一繁荣的地方王国曾一度凋零衰落。汉高祖五年(前202年)在福州地区建“冶城”,这是福州建城的开始。之后,福州相继有晋安郡、闽州、丰州、泉州、建州等各种名称。唐开元十三年(725年),因州城西北有福山,遂改名为"福州",并升为都督府,府治设在州城内(今鼓屏路),福州之名始用至今。

莆田名称的由来。莆田地理最早见于史籍时称莆口(564年),莆口演变称为莆田、据传有三种说法。第一种说法,莆田古时为海,后升为平原,且多生蒲艾,因此 去水从莆,同时平原多田,所以叫莆田;第二种说法,从莆田各区地理名称查考,醴泉里有莆头,新安里有莆禧,黄石旧时则称莆田里。莆田各里,都是东路一带, 莆头系由莆田转音,黄石系由谷域山而得名。根据当时县治定名公例,多取其地古雅最有名的地名为县名,或者古昔东多路,因近海则名莆口,或因多田则名莆田。 陈光大二年(568年)从南安郡析出置县,因而即命名为莆田县,沿用至今。第三种说法,源自“沉七洲(州),浮莆田”和“东京浮,莆田沉”的美丽传说。 “浮”的方言读Pu和汉语“莆”(Pu)同音,“沉”的方言读tian和汉语“田”同音,“莆田”是从方言“浮沉”音译演变而来。

泉州之名,始于唐睿宗景云二年(711年),因城北有泉山(清源山)而得名。泉州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起点,是中国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宋元时期,泉州港被世界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誉为“世界第一大港”,与埃及的亚历山大港齐名。

厦门以前是一座孤岛,古时交通不便,所以到唐朝以前厦门一直是一座无名岛屿。唐朝开元至天宝年间,大陆陈、薛两大姓氏汉人先后渡海入岛。陈氏族人住南边,薛氏住北边。1100年前,厦门的先民们给厦门岛取名“新城”。公元1279年,中央政府第一次在嘉禾屿设置军事机构。嘉禾屿地处九龙江入海口“海门岛”的下方,是漳、泉两地门户,民间按地理方位称此为“下门”。明.万历年间也称厦门为“夏门”国,后来雅化成“厦门”。

漳州名字的来历漳州是“因水为名”,这里的水就是现在云霄县的漳江。开漳圣王陈元光的父亲陈政入镇云霄,回忆起随父克耕在李世民部下征战上党漳河流域的情景,指着江面对将士们说“此水如上党之清漳”,于是就把这条江改名为漳江。一说是陈政屯兵云霄,曾渡绥安溪。其母魏氏夫人捧清水而饮,深情地说:“此水如上党之清漳。”因而把该江叫做“漳江”。根据《漳州市志》的记载,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陈元光上书朝廷请求设立漳州,朝廷诏准划泉州(治在今福州)所辖龙溪县南部,以漳水为名建漳州。

龙岩名称的由来是在距龙岩市区城东2公里的翠屏山麓,有一处喀斯特溶洞,此洞因岩纹似龙而得名“龙岩洞”,龙岩市名由此而来,是中国唯一一个以“龙”字命名的地级市。龙岩市,又称闽西,位于福建西部,地处闽粤赣三省交界,东临厦门、漳州、泉州,南邻广东梅州,西连江西赣州,北接三明。1997年5月撤地设市。龙岩是内陆邻海城市,是海峡西岸经济区延伸两翼、对接两洲、拓展腹地的交通枢纽与重要通道。

三明名称的由来,有其特定的涵义。 在广义上它泛指现今整个三明辖区范围;就狭义而言,则是市区所在地之名,市治所古称三元,历来是沙县境内的一方属地。 民国29年(1940年)始置三元县建制。 1956年7月,三元、明溪两县合并时,各取两县原名的首字,合为“三明”作为新建县名,并一直被沿用下来。 三元原属沙县辖境,其地名由来已久。 传说远在唐代,当地有一安氏产下三胞胎,长子取名龙元,次子取名狮元,末子取名豹元,三兄弟皆英杰有名于世,而取地名为三元。

南平地名由来:东汉建安初设置南平县,取“平定南疆”之意。西晋太康年初改名延平县,1302年恢复南平县名。1950年,南平专区成立,1956年设立县级南平市。

宁德得名之前,为长溪县宁川和古田县东北区域合设的感德场,五代后唐长兴四年(933年)升场置县,取宁川之“宁”、感德之“德”命名为宁德县。原宁德市称为福安专区,1970年专区驻地改宁德县,专区改名宁德地区,1999年改名宁德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