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建省会福州的知名度长期被厦门“反超”,根据网络讨论及相关媒体的街头采访栏目,许多外省民众常将厦门误认为省会。
这种错误的认知不仅仅是个人的知识储备的问题,还跟城市的特质和福建省内经济文化格局的复杂性密切相关。

厦门作为全国的「经济特区+副省级城市+计划单列市」三位一体城市,其政治地位在福建省内具有显著独特性。
这种政策叠加优势使其在国家级战略布局中频繁亮相,例如金砖国家创新基地、自贸试验区等平台的建设,进一步强化了其对外形象。
厦门虽非省内GDP总量最高城市,但厦门在关键质量型指标上表现突出:2024年数据显示,其人均可支配收入(7.42万元)、地均GDP(5.05亿元/平方公里)、财政收入占比等均居全省首位。

港口与航空枢纽地位同样显著,2024年集装箱吞吐量突破1200万标箱,高崎机场旅客量达2800万人次,形成强大的经济辐射力。
作为「国际级旅游城市」与「全国文明城市」,厦门年均接待游客超1亿人次,鼓浪屿、曾厝垵等景区和厦门大学“中国最美大学”这个IP在社交媒体平台的曝光量是福州的3倍以上。
厦门在两岸融合中的战略地位使其获得更多政策关注。主流媒体报道中涉及福建的议题,约65%以厦门为案例城市。

福州虽为省会,但其「温泉之都」「数字中国峰会」等城市标签的传播力较弱。反观厦门通过「金鸡百花电影节」「马拉松赛事」等文化活动持续输出城市形象,在抖音、小红书等平台的声量占比达福建全省的47%。
网络民调显示,72%的外省网友认为「厦门更具现代都市气质」。甚至有部分观点认为厦门若成为省会,可带动闽西南协同发展,使福建GDP冲击全国前五。尽管此类设想缺乏现实依据,却折射出公众对厦门发展势能的认可。

这种城市认知的错位可能导致资源错配,例如企业总部选址更倾向厦门而非福州,从而倒逼福州在2021年开始实行「强省会战略」来加强省会首位度。
在区域协同发展的背景下,如何让「福州实力」与「厦门魅力」共振,或许是破解认知迷思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