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九地级市之谜,为何被誉为八闽大地?

福建九地级市之谜,为何被誉为八闽大地?"/

“八闽大地”这个称呼来源于福建省的别称“闽”,而“八闽”则是因为在历史上,福建省曾被分为八个府。具体来说,这八个府分别是:
1. 福州府 2. 建宁府 3. 龙岩府 4. 泉州府 5. 漳州府 6. 宁德府 7. 南平府 8. 莆田府
这些府在历史上是福建省的行政区域,而“八闽”则是对这些府的统称。虽然现在福建省有9个地级市,但“八闽大地”这个称呼已经深入人心,成为了福建省的代名词。
简单来说,尽管福建省现在有9个地级市,但由于历史上的“八闽”之称,人们仍然习惯性地称之为“八闽大地”。

相关内容:

漫步福建,常听人自豪地称家乡为“八闽大地”。可翻开地图细数,福州、厦门、漳州、泉州、三明、莆田、南平、龙岩、宁德,不多不少,正好九个地级市赫然在列。这不禁让人心生疑问:明明九个城市,缘何古老相传的名号偏偏是“八闽”?这看似矛盾的数字背后,隐藏的正是这片东南热土两千余年行政区划变迁的密码。

“闽”作为这片土地的古老标签,源头极深。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周代典籍《周礼》中,已有“七闽”的记载,那是中原王朝对福建地区众多土著部落的统称。秦始皇一统天下,眼光首次正式投向东南沿海,在此设立了历史上第一个高层政区——闽中郡,郡治便设在今日的福州。虽然秦朝统治短暂,但“闽”作为这片土地的符号,从此深深镌刻在历史之中。

时光流转至唐代,福建的区划格局发生了根本性转折,也直接促成了“福建”这个名称的诞生。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朝廷做出一项重要决策:将原属江南东道(大致相当于今天江浙沪闽区域)管辖的福州、建州、泉州、漳州、汀州五个州单独划出。为了有效管理这东南一隅,朝廷特意设置了一个新的地方军政长官职位——福建经略使。这个新官职的名称,正是取首府“福州”与当时另一重镇“建州”(州治在今建瓯)的首字合称——“福建”。“福建”作为省级行政区域的名称,第一次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此时的福建,下辖五州,是为“五闽”。

宋代是福建区划趋于细化、稳定并最终塑造“八闽”格局的关键时期。两宋三百多年间,福建的经济、文化迎来空前繁荣,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使得泉州成为“东方第一大港”。人口增长、经济活跃,必然要求更精细的行政管理。于是,宋代在唐代五州的基础上,陆续增置、升格、调整:

南剑州:由原建州析置部分地域而设(州治在今南平)。

邵武军:由建州邵武县升格为“军”(一种特殊行政区划,级别同州,州治在今邵武)。

兴化军:由泉州析出莆田、仙游等地设置(军治在今莆田)。

至此,加上原有的福州、建州、泉州、漳州、汀州,福建境内稳定地形成了八个平级的州、军级行政区划,合称“八州军”或“八闽”。这八个行政单位是:福州、建州、泉州、漳州、汀州、南剑州、邵武军、兴化军。宋代大儒朱熹在文章中多次使用“八闽”一词,著名的地方志书《三山志》(福州志)也明确记载了“八州”的存在。“八闽”作为对福建全境的代称,在宋代已深入人心,成为文化认同的一部分。

元代建立行省制度,福建正式成为福建行中书省(简称福建省)。有趣的是,元代官方编纂的福建全省性志书,名称就叫《八闽通志》。这部完成于明弘治年间(但其内容基础反映的是元代状况)的巨著,是现存最早的福建省志。书名直白地采用了早已深入民间的“八闽”称谓,标志着“八闽”完成了从民间俗称到官方认可的华丽转身,成为福建省最权威、最响亮的别称。尽管元代地方行政制度复杂,路、府、州并存,但福建的核心区划框架,依然延续了宋代“八”的基本格局。

明清两代,福建的行政区划在“八”的基础上进行了名称和层级的调整,但核心数量未变。明代将元代的“路”普遍改为“府”,于是福建形成了稳定的“八府”格局:福州府、建宁府(宋建州)、泉州府、漳州府、汀州府、延平府(宋南剑州)、邵武府(宋邵武军)、兴化府(宋兴化军)。清朝基本沿袭明制,福建仍为八府。清初虽短暂增设台湾府(隶属福建),但不久台湾建省。福建本土,八府格局稳如磐石,直至近代。“八闽大地”的称谓,在明清两代随着地方志书的普及、文人墨客的吟咏、商旅的往来,传播得更加广泛,彻底融入了福建的血脉。

历史的车轮驶入现代,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管理需要,福建的行政区划经历了较大调整,核心变化在于“一分为三”:

1. 闽东独立:宁德市的崛起:过去长期属于福州府(路)管辖的闽东大片区域(古称长溪、福宁州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其行政地位不断提升。1970年设立宁德地区,2000年正式撤销地区,设立地级宁德市。这片背倚太姥、面朝三都澳的土地,终于成为一个独立的市级行政单位。

2. 莆仙独立:莆田市的诞生:原兴化府(莆田、仙游)地域,在1983年从晋江地区(原泉州府核心)析出,独立设置为地级莆田市,继承了“兴化”的历史文化衣钵。

3. 特区升格:厦门市的飞跃:厦门岛及其周边,历史上长期隶属于同安县(属泉州府)。其命运的转折始于1842年成为通商口岸,更关键的提升在1980年——成为国家首批设立的四个经济特区之一。1988年,计划单列;1994年,升格为副省级市。厦门以其独特的经济地位和政策优势,迅速从一个县级城市跃升为与省会福州比肩的重要地级市(副省级)。

正是宁德、莆田的独立设市,以及厦门从县级到副省级地级市的惊人飞跃,使得福建的市级行政区数量从传统的“八”,增加到了我们今天所见的“九”。宁德、莆田、厦门这三个新晋地级市,打破了延续近千年的“八闽”政区格局。

然而,“八闽大地”的称号并未因此消失,反而历久弥新。原因在于:

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八闽”之称源于宋代,定型于元明,使用了数百年之久,早已超越了单纯的地理区划概念,升华为一种深刻的地域文化符号和精神认同。它承载着福建人共同的历史记忆和文化血脉。

语言习惯的强大惯性。千百年来形成的语言习惯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八闽”作为一个朗朗上口、寓意吉祥(“八”在传统文化中常代表“发”,象征多与好)的固定称谓,已深深植根于福建的语言文化生态之中,难以被简单的数字更新所取代。

文化认同的象征。对于福建人乃至了解福建的人而言,“八闽大地”不仅仅指代九个行政市,更象征着闽山闽水孕育出的独特方言(闽语)、璀璨多元的民俗文化(闽南、客家、莆仙、闽都等)、敢拼会赢的精神气质以及作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枢纽的辉煌历史。它是一个充满情感与文化内涵的“雅称”。

因此,当我们今天说“八闽大地”时,并非数错了城市的数目,而是在深情地呼唤一个跨越千年的文化符号。它提醒着我们脚下这片土地的悠久历史与独特魅力。九个充满活力的现代城市,共同书写着新时代福建发展的壮丽篇章,而“八闽”之名,则如一条坚韧的文化纽带,将过去与现在紧紧相连,诉说着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的传奇。九城是今日的现实图景,八闽是永恒的文化乡愁,它们共同构成了福建完整而动人的身份标识。

发布于 2025-07-07 08:57
收藏
1
上一篇:踩住夏时髦的小尾巴,你需要这个潮流单品! 下一篇:福建九市之谜,为何称“八闽”而非“九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