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有位女性玉友给和玉大叔发来一张照片,说自己入手了几年的碧玉手镯,慢慢发现颜色竟然有了变化——看起来内部的纹路似乎和刚买来的不太一样了,没有那么绿了,她担心是不是买到了假货。其实这个问题关乎碧玉颜色背后那些鲜为人知的秘密,且听和玉大叔来讲一讲。

先来解答开头那位玉友的疑惑。碧玉戴久了颜色确实有可能发生变化,这其实也是一种正常现象。碧玉大部分都含有阳起石和角闪石,绿色部分主要由铁元素致色,而颜色的深浅则是由铬元素决定的。以类质同象替代的方式,取代了透闪石矿物晶格中的镁离子(Mg²⁺)或铁离子(Fe²⁺)。这些铬离子被牢牢地“锁”在硅酸盐矿物的晶体结构内部,成为矿物晶格的一部分。

它们不是以游离态或表面涂层的形式存在。长期佩戴后的碧玉颜色会出现变化。有一种可能是碧玉大多还常伴生铬铁矿、绿泥石、绿帘石、辉石、磷灰石、蛇纹石等杂质矿物,这些杂质也是有颜色的,他们的分布和含量,直接影响碧玉颜色的均匀度和纯净度,比如长时间佩戴照射户外紫外线以后,可能部分矿物也会发生颜色的细微变化。

显微镜下的碧玉世界更为精彩。可以观察到肉眼看不清的方解石、白云石的残晶,透闪石纤维交错展布,局部还会有白云石自形变晶嵌镶结构。纤维状交织结构,不仅赋予了碧玉极高的韧性,也让颜色在不同区域呈现出深浅不一的变化。正因如此,市面上很难找到颜色完全均匀、无杂质的碧玉,一般只有蛋面级的料子才会做到颜色完全均匀,因此精品是凤毛麟角。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许多资深玩家偏爱老坑料——老坑料问世时间长,各种氧化反应基本完成,结构相对稳定,颜色变化就不会那么明显了。

从浅菠菜(阳绿)到深菠菜,再到粉绿、粉青等等,每一种色彩都有其独特的美感。只是大部分菠菜绿都会伴有黑点、白花等杂质,想找到完美无瑕的菠菜绿那可真是难上加难。说到这里,和玉大叔要介绍一个特别的颜色——南方玩家常挂在嘴边的“辣绿”这个词,实际上是从翡翠界借来的行话。所谓“辣”,并非辣椒的辣,而是那种让人一眼就被吸引、鲜艳明快、刺激视觉的绿色。辣绿色碧玉色泽浓郁、明亮,仿佛新鲜青椒切开后在灯光下的那一抹鲜艳。它一般没有菠菜绿的深沉,却有着更直接的视觉冲击力。

“辣”这个字用得相当妙。想想看,在酸甜苦辣中,辣是最具冲击力、最刺激味蕾的。辣绿的碧玉也是如此——颜色浓郁鲜艳,视觉冲击力极强,看一眼就让人印象深刻。碧玉的产地不同颜色和质地也各有千秋。新疆碧玉以山料为主,黑点黑带非常的多,料子虽然绿但色带瑕疵也特别多,还常夹杂点状或条带状的杂乱淡白色斑纹。市场主力俄罗斯碧玉颜色丰富,但均匀度较差,深浅不一。巴基斯坦/阿富汗碧玉颜色偏黄,整体色调比较明艳,裂纹多主要拿来做珠子。加拿大碧玉则更接近河磨玉的视觉效果,块头大,黑点少但密度略逊,市面上不常见。

不同产地的碧玉,因矿物成分和结构的差异,呈现出丰富多彩的色彩世界。根据我们在行业内的经验,产地信息往往也是判断碧玉品质的重要依据。你像“冰底”这个词是近年才出现的,源自揭阳的翡翠商家。当翡翠商人进军和田玉市场后,发现原有的分类已经不能满足需求,于是借用了翡翠的术语。

不过要注意,碧玉的冰底和翡翠的冰种是有本质区别的。碧玉的冰底只是看起来有结晶的冰感,并不一定能透亮。不像翡翠自带通透似玻璃一样的“胶质感”,碧玉不借助灯光甚至看不出冰的感觉。而且冰底可以出现在各种颜色的碧玉中,从粉白到鸭蛋青、阳绿、满绿都有可能出现,有时候还会和一些猫眼的料子混淆,因此冰底的碧玉一定要打光仔细的检查,从多个角度去看,不要听信一面之词。

碧玉的世界就是这样奇妙。它不仅仅是有绿色那么简单,而是包含了从深到浅、从浓到淡的各种变化。每一种颜色都有自己的故事,独特的魅力。在和玉大叔看来,也许未来和田碧玉的颜色体系还会继续丰富,新的色系可能会随着矿口挖掘而出现(比如说最近比较流行的黑羊洞碧玉)、新的玩法也会随之诞生,但无论市场如何变化,碧玉那份温润翠亮、色彩斑斓的本质,始终不会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