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记忆,霞飞路时光的岁月印记

上海记忆,霞飞路时光的岁月印记"/

霞飞路,位于上海徐汇区,是一条历史悠久、充满文化底蕴的街道。它曾是法租界的核心地带,承载着丰富的时光记忆。以下是对霞飞路时光记忆的简要概述:
1. 法租界时期:霞飞路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40年代是法租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时被称为“霞飞坊”。这条街道两侧遍布法国风格的建筑,如圣心大教堂、法国领事馆等,成为当时上海滩的“欧洲街”。
2. 名人故居:霞飞路上曾有许多名人居住,如著名作家鲁迅、茅盾、巴金等。他们的故居如今已成为纪念馆,供人们参观学习。
3. 文化交流:霞飞路曾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许多外国人在此开设学校、医院、俱乐部等,促进了中西文化的融合。
4. 商业繁荣:霞飞路商业繁荣,各种商店、酒店、咖啡馆、舞厅等应有尽有。其中,大世界游乐场曾是上海滩最具代表性的娱乐场所。
5. 历史事件:霞飞路见证了许多历史事件。1937年,淞沪会战爆发,霞飞路附近的上海火车站成为重要的军事要地。1949年,上海解放,霞飞路迎来了新的历史时期。
6. 现代变迁:随着城市发展,霞飞路逐渐失去了往日的辉煌。但近年来,上海市政府对霞飞路进行了保护和

相关内容:

淮海路的前身是霞飞路,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堪称上海城市的时尚之源。这条商业大街,名店林立、名品荟萃,其中不少是俄侨老店,或是法租界同业之最,他们以欧洲样式的商业布局,展示着几乎与欧美发达城市同步的高档生活消费品,尤以西餐、西点、西服和日用百货最具特色。

霞飞路法语原名-Avenue Joffre,以法国元帅霞飞的名字命名。当时是横贯原上海法租界的一条主干道。霞飞路东起敏体尼荫路(今西藏南路),西至海格路(今华山路),全长5500米。1900年有法租界公董局兴建,最初的名称是西江路,1906年改名宝昌路915年6月更名霞飞路,1922年3月,由法国将军霞飞举行揭牌仪式。

这条从欧洲大陆移过来的巴黎风的街道上,到处浮动着旧俄罗斯帝国的良民……第一道年红灯火在咖啡座的门外亮起来,接着一阵隆隆的电车响,街灯全着了火。”——这是黑婴发表在1934年《良友》画报上的小说节选,文字虽然不常,但字里行间都透露着当年最值得夸耀的时尚元素。

从恩派亚大戏院到大上海时代广场

怀旧指数:★

1921年建造的恩派亚大戏院(霞飞路85号)是淮海路上最早的影院,老板则是上海“电影之王”西班牙人雷玛斯。当年雷玛斯为了吸引观众,不仅在戏院门口挂起照片,贴出广告,还雇佣几名穿红戴绿的印度人在大门口吹吹打打。当年虽然职业演员被视为贱业,但若是票友演上几出却是种风雅,当年有些阔太太,为募捐赈济而演义务戏,曾亲自登门请陆小曼出演,首演昆戏中之《思凡》便于恩派亚大戏院。1956年恩派亚大戏院更名为嵩山电影院(淮海中路85号),并率先推出情侣座。1994年,嵩山电影院拆除,大时代广场(淮海中路99号)重新定义了淮海中路从柳林路至普安路段间的地盘。

如今的大上海时代广场六楼是万裕影城。多少有点追思怀古的意思。楼下的“Chaterhouse”可谓是淮海路上最全的外文书店了。虽然,入驻2年的美美百货已经撤离,但许多高档品牌仍然留了下来。偌大的商场中庭经常上演些音乐会、画展、舞剧之类的剧目,据说还将在世博期间举行一系列的“园外园”文化艺术活动。

从霞飞路消防站到嵩山路消防站怀旧指数:★★★★

从东向西走过普安路口,走过淮海公园,就是嵩山路消防站(淮海中路197号)了。快走到的时候,突然一阵长鸣,向来紧闭的大门全开,2辆鲜红的消防车急吼吼地冲了出来,掉了个大转扬长而去。消防车开出后,三扇大门又默默地关上了。

老一辈的上海人叫它“救火会”,始建于清宣统三年(1911年),原名为宝昌路消防站(霞飞路193-197号),设有消防瞭望台,安装报警钟,后更名为霞飞路消防站,解放后更名为嵩山路消防中队,延续使用至今。

从培文公寓到上海妇女用品商店怀旧指数:★★★

培文公寓可能是指示性最高的旧公寓了,当然,前提是当你在地铁上听到“到上海市妇女用品商店……请下车”的时候,要知道两者之间的关系。这栋由法商万国储蓄会投资建造于1923年的建筑,由赉安洋行设计,后为孔祥熙购置,属于早期现代式周边型布置公寓楼。即便现在看来,保存完好的它也非常具有形式感,公寓主体建筑是6层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间楼高9层,下设主门,上有旗杆。混凝土屋檐和门檐突出于外,横竖线条都显得粗犷清晰。解放后,公寓底层开设云裳、霞飞、丽都等十多家时装公司。

1956年在这里底层开设了1000多平方米的经营妇女用品的专业特色商店--上海市妇女用品商店(淮海中路449-479号),营业至今。

从法租界公董局到中环广场怀旧指数:★★★

中环广场(淮海中路381号)与周边的建筑比起来,似乎长得严肃了点,但若要考虑到其前生,其严肃反而是种蓝血系的魅力。勒脚、窗口、主人口及女儿墙采用仿石式样,四坡瓦屋顶,平面规整对称,上海特有的砖木建筑风格,中环广场裙楼曾是统管法租界事务的机构法租界公董局之所在。该处房屋自1911年成为法国小学后,后曾作为法国军队的福熙路兵营。1936年10月5日,法公董局迁入此地(霞飞路375号)。

20世纪90年代初,淮海中路商业街全线改造时,此处除淮海路沿街建筑外,大部分已然拆除。但是中环广场的开发商一方面保留主体构造,另一面在新老建筑间设置一个中庭作为共享的过渡空间,使其38层的新楼与老建筑浑然一体。

昔日的霞飞路,今日的繁华商业街,改变的是名称,不变的是风情。那从容的气度、闪亮的名字,留给上海人的是挥之不去的记忆和遐想。

搜索“看懂上海”或“kankanews_sh”订阅我们的官方微信,在这里,看懂上海这座城市。

发布于 2025-07-07 00:28
收藏
1
上一篇:上海霞飞路,时尚密码揭秘——旗袍与西装交汇中的东西方审美碰撞 下一篇:漫步上海,市民最爱逛的这条马路,建筑故事尽在“可阅读”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