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大街上一排排路牌,商场广告,巴士标语,满目简体字,和中国大陆没啥两样,甚至比广州、深圳还“简”。新加坡、马来西亚这俩地方,离大陆挺远的,反倒早早完成简体字“升级”。可再一偏头,香港澳门台湾这些明明近在咫尺的地方,却还是那笔画绕成迷宫、读一串气喘吁吁的繁体字。东南亚和两岸三地的汉字分流,眼见着越来越怪,说不意外肯定唬人——问题咋就碰一块了?

拿新加坡来说,华人多,七成出头。种族以汉族居多,早年英文夹杂马来文,华文并非主流。照理说,这样的地方,行政语言推广个英文或者马来文也就算了,偏要折腾一出“简体革新”,是跟风还是真需求?1976年起新加坡全盘引入中国简体字,不留一点回头路。奇怪吧?其实一点都不。

那几年,整个亚洲风声鹤唳,华人社群容易变成政治焦点。李光耀不希望新加坡沦为被左右的棋子。1969年先搞了一套“新加坡自制简化字”,和中国简体还对不上号,多少沾点“政治自保”的味。“不完全学大陆,不完全做自己”,算是那阵子的折中。新加坡自己的简化字样式古怪,比大陆短,别处也看不懂,写起来却轻松。

只是,字不能跟人心永远分家。到了中国和东南亚各国建交,气氛松了,新加坡“灵机一动”,担心语言不和国际接轨成阻碍,于是直接跳到中国的节奏上。自创字体系三下五除二扔一边,从教材到报纸全部同步中国简体,李光耀一句“好学实用,不怕人说”尘埃落定。小国没啥后顾之忧,行动起来比谁都快。他们根本不把汉字当历史包袱,认什么标准、用哪个版本,只有一个中心,实用。

马来西亚的故事看上去似乎更曲折,实际上更简单。上世纪80年代初,马来西亚政府大推马来文教育。华人子弟想学母语,读华文中学,办学资金靠自筹,处处受限。咋办?有些校长和老师琢磨出来:推广简体字,门槛低,教材好印,印刷费便宜,好处不少。1983年教育部干脆拍板:华校官方准用简体和拼音教学。消息一出来,很多家长松了口气,“终于可以跑步跟上中国那一套”。不过,市面报纸头版大标题还是繁体,正文全换简体,只有社论、专栏偶尔坚持“老派写法”。

反观港澳台,几乎全是另一种气质。台湾、香港和澳门你表面看着近,骨子里走路带风,总是要把自己和大陆区分开——哪怕只是字形。台湾,把繁体字当传家宝。很多台湾老一辈说,“我们才是真正的中华正统”,小学、初中直到大学,全部繁体。连街上小店手写海报,都规规矩矩按部就班,下笔三思。

其实,按台当局教育部发布的数据,全台小学至高中文凭考试用字标准,甚至对每一画顺序、每一个偏旁部首都有官方模板,不容商量。这里,字不是字,是身份的符号。你会觉得,“写繁体才算正宗,见外的才用别的写法”。有些台湾出版商明知道大陆简体受众更大,但还是双版本并行,不想被人说“丢了根”。

香港澳门同样没多大变化。英治殖民地时期,繁体字就是正统。人家本来就是在“英国课堂”学中文,哪有功夫改革写法。遇上1997、1999两次回归,虽然说“融合”,其实教育体系换汤不换药,官员没人提过强制全体转简体。至少在香港,读书、报纸、官方公告、自习功课,全是繁体,还是旧日光景。换句话说,他们不怕跟不上外面的世界,更怕被说“失了本”。

不过,桌面上的事易说,背地里渠道早已悄然发生着转变。近几年,手机、电脑输入法早就支持一键繁简转换。新加坡几个本地媒体人接受专访时就提到,工作上大量接触大陆新闻稿,转眼点切换就明白个八九不离十。有些马来西亚华人企业家反倒抱怨,“现在年轻一代连自家祖父写的繁体信都看不懂,非要截图发APP识别,难怪文化断代感强”。
反而,香港澳门一些新生代、中小学生选用淘宝、B站账号交流,简体字一点障碍都没有。甚至有中学教师坦白,简体教辅书比老派教材好找,也不贵。台湾最近爆出数据,超过四分之一的大学生习惯网上购物直接用简体下单,理由很简单,“搜起来方便,信息多,简单粗暴!”
所以说,“字”表层是字,底下其实是身份圈层那点事。简体成了主流,这没错;但繁体坚守,也没说不合理。从我收集的2023年中国互联网公开数据看,用户绝大多数已经顺利适应“简体主场”,但至今约六千余万港澳台、东南亚一些传统社群依然坚持繁体书写,社区论坛讨论日渐冷清,一波人追风一波守旧,像极了不肯换手机系统的老一辈。
讲到头,在这个信息互通的时代,技术上没门槛,软件、转换、硬件配合得天衣无缝。问题不再是“能不能理解”,而是根子里的认同。经常有人问,未来繁体会不会慢慢被边缘化?说实话,答案没有标准。
新加坡能在70年代果断站队简体,大马在80年代一步步全线接轨。可是港澳台这边,风格永远换不完。历史、政策、社会氛围裹成一团,谁也说不清楚。这种拉锯、反复、无结论的局面,一个字就是——吊人胃口!
去年去过台北的朋友告诉我,一个小巷面摊老板,刚从广州回台,菜单既有繁体也有简体,一边说生意难做,一边笑着说,“让大家都看明白,客人就多”。这事能当笑话看么?真不必。大浪淘沙了几十年,其实把复杂问题简单到底:实用就是硬道理,写啥其实都无所谓。
而信息流通、人口迁徙如此频繁,汉字故事不会有终章。用简还是繁,是每一代人的新抉择,不会有人一直坚持一套规矩到天荒地老。只要主流认可是啥,方向可能就往哪偏。就像现在,不会有人再为新加坡、马来西亚用简体争论太久,港澳台大概率也早晚会有新的路数。剩下的,不过是谁更快发现这点、谁愿意走得更方便、更轻松罢了。
各种选择最后都归到一点上下,谁说必须合一?写繁写简,历史自己会给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