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峥嵘岁月,高峡出平湖的壮丽篇章
“新中国峥嵘岁月|高峡出平湖”这句话描绘的是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其中,“高峡出平湖”特别指代的是三峡工程。
三峡工程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位于长江上游的湖北省宜昌市境内。以下是这句话的具体含义:
- "新中国峥嵘岁月":指的是新中国成立后,经历了各种困难和挑战,但始终坚韧不拔、奋发图强的历史时期。
- "高峡出平湖":这句话出自毛泽东的诗句“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原意是形容长江三峡的壮丽景色。在这里,它比喻三峡工程的成功建设,将原本险峻的三峡峡谷变成了平静的湖泊,象征着中国水利建设的巨大成就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三峡工程不仅提高了长江中下游的防洪能力,还提供了巨大的电力资源,对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和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这句诗和这个工程都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勇气,以及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相关内容:
新华网
新华社北京10月28日电 1994年12月14日,经过长达数十年论证的长江三峡工程正式动工,这是迄今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水电枢纽工程。
三峡工程凝聚着几代中国人的梦想。孙中山先生在他的《建国方略》中就提到建设三峡工程一事。20世纪50年代,在不到5年的时间里,毛泽东为三峡工程和长江水利建设问题,先后6次咨询当时的长江水利委员会负责人。1982年,邓小平在听取国家计委关于修建三峡工程以缓解电力紧张局面的汇报时表示:看准了就下决心,不要动摇。
1984年,经过国务院16个部委和鄂湘川3省以及58个科研施工单位、11所大专院校的专家审查通过,党中央、国务院批准了蓄水位为150米的三峡方案。1992年4月,七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表决通过修建三峡水利工程的决议。其中,引人瞩目的是决定修建高程185米的三峡大坝。
三峡工程可以发挥防洪、发电和促进航运事业发展的作用。其1820万千瓦的装机容量和847亿千瓦时的年发电量均居世界第一。主体工程三峡大坝全长2309米,坝体混凝土浇筑总量为1600多万立方米,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混凝土重力坝。
建设者们牢记党和人民的重托,通过运用世界先进的科学技术与自主创新相结合,摸索了一套科学的施工工艺和管理制度,解决了一系列技术难题,创造了100多项世界之最,以对国家和历史高度负责的精神,谱写了世界大坝工程史上新的纪录,创造了建筑史上的奇迹。
2006年5月20日,全线浇筑达到185米高度的三峡大坝建成。自此,气势雄伟的三峡大坝矗立西陵峡谷,毛泽东“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的伟大预言终于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