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利时位于欧洲的西部,北部与荷兰接壤,东临德国,南部与法国交界,东南是卢森堡,隔海与英格兰相望。面积30528平方公里,人口1100万(书籍出版于2013年)。

比利时的正式名称叫“比利时王国”。一说起“王国”,人们自然会觉得这个国家很古老。其实,比利时王国作为统一的独立主权国家,成立于1830年,距今不到200年,应该说是个很年轻的国家。如果同现在的欧洲各个王国相比,它大概是最年轻的。但是,“比利时”这个名称和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的民族却是欧洲最古老的名称和民族之一。因此,说比利时是一个既古老又年轻的国家是很恰当的。
比利时的名称和比利时人的由来现在的比利时是历史上称为低地国家的一部分。所谓“低地国家”是指现在的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以及法国东北部和德国西部各一小部分。这块地方地势低洼,13世纪时,日耳曼人称它为“尼德兰(Niederlande)”,意思是“低地”,在此之前并没有这个称呼。
这块地方在公元前58-前51年被罗马恺撒大帝征服。当时凯撒把这块地方和法国全境及意大利北部统称“高卢”,居住在这片土地上的不同民族和众多部落也都被罗马人称为“高卢人”。不过,当凯撒单指低地国家这片土地上的部落时,将他们称作“Belgae(比利其)”,有时也叫“高卢比利其”。
比利时人的祖先是凯尔特人和日耳曼人。凯尔特人早在公元前1500年即从莱茵河流域南下并向西迁移,公元前5世纪到达地中海沿岸。
公元前58-前51年,凯撒征服了高卢全境,到达高卢最北边的低地国家。后来,罗马帝国将高卢全境划分为4个行省,莱茵河和塞纳河之间的行省称作“比尔吉卡(Belgica)”,比利时就是比尔吉卡省的一部分,“比利时”这个名称即由此而来。

公元3世纪,属于日耳曼族的法兰克人入侵,到公元5世纪,法兰克人占领比尔吉卡全境。法兰克人建立的王朝就是欧洲历史上著名的墨洛温王朝。
公元8世纪,墨洛温王朝被加洛林王朝所取代。这个王朝的创始人查理曼大帝就生在比利时的列日,他也是后来由教皇利奥三世于公元800年加冕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
在中世纪,现在比利时的北部地区(一般称作弗兰德地区)逐渐日耳曼化,成为日耳曼语的地区,而南部始终保持着罗马的影响,操非纯正的拉丁语。这个语言分界之地也正是欧洲的日耳曼和拉丁两大文明交汇之处,这种优越的地理人文环境使其形成了多元思维、开放宽容、尊重传统、敢为人先的民族性格。
南部地方的住民被日耳曼人称为“walha”,意思是“陌生人”或“邦外人”。“wallon(瓦隆)”这个名称即由日耳曼语的“walha”音译而来,这个名称后来就成为对在低地国家中讲带有方言特色的法语族群的统称。
勃艮第、尼德兰公元843年,《凡尔登条约》使加洛林王朝解体,大国控制力削弱,于是出现了具有一定自治权的独立诸侯国。当时,这些公侯国家不是从属于法国就是从属于神圣罗马帝国。

公元11-12世纪,神圣罗马帝国失去有效统治,相当于今天比利时的领土被分割为若干独立的封建公国或侯国,包括弗兰德、那慕尔、布拉邦、埃诺、林堡、卢森堡、列日等等。这种情况同我国春秋时代诸佐林立的情况极为相似。
到了13世纪,分属两大势力的一些公侯领地联合组成了一个松散联盟——勃艮第公国。这时北部日耳曼人开始称呼勃艮第公国所辖区域为“尼德兰”,意思是神圣罗马帝国的“低地”。到15世纪,这个名称已经非常流行。
低地国家有时又称“弗兰德”。据当时的学者称,这个名称当时也遍及整个基督教世界,这是以部分代称全体的习惯现象。
15世纪最后的1/4个世纪,还出现以“比利时”或“比尔吉卡”代称“低地国家”的现象,这种情况在法语和拉丁语的译文中尤为普遍。鉴于上述名称的历史沿革,当你读到或者听到这些名称时,必须从上下文中来辨别清楚它是指代部分还是指代全体。
尼德兰的解体低地国家在中世纪漫长的历史中本来是难解难分的整体。但是,在15-16世纪勃艮第公国时期出现的两个历史性事件使被称为“低地国家”的尼德兰一分为二。
第一个事件是始于16世纪上半叶爆发于德国的宗教改革运动在尼德兰获得了良好发展空间,各地受迫害的新教教徒纷纷逃往尼德兰,尤其是尼德兰北部地区,逐渐成为新教传播的重镇。
然而到了16世纪下半叶,新教在整个尼德兰却遭到残酷的迫害。这是为什么呢?这就需要提到第二个历史性事件,即勃艮第公国同奥地利哈布斯堡王室和西班牙王室接连两次联姻导致的后果。

尼德兰革命战争(图源:《欧洲心脏——比利时》)
本来勃艮第公国是公侯国的松散联合,各公侯国都有一定的独立性,拥有相当大的自治权,传统上它们都有自己的议会制度,而且在处理各自的政治和社会事务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因而崇尚自由、反对独裁成为尼德兰特有的政治文化。
但是15世纪下半叶,勃艮第公国的女继承人嫁给了奥地利哈布斯堡亲王、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马克西米连,他们的儿子又同西班牙国王的公主结成连理。这种两个王室两代人的连环姻缘使尼德兰成为牺牲品。尼德兰先是成为奥地利的一部分,后来又变成西班牙的属地。
16世纪上半叶,西班牙国王查理五世(勃艮第女大公之孙)对尼德兰的统治相对宽松一点,因为他生在根特,会荷语,对尼德兰社会和民情有较多的了解,他又善于笼络尼德兰贵族,所以尼德兰的日子相对好过些,尽管已开始走下坡路(赋税高,新教开始受到某种限制)。
但是到了16世纪下半叶,查理五世的儿子菲利普二世继位以后,事情发生变化,尼德兰与西班牙在经济、政治和宗教问题上的矛盾日益激化。菲利普二世是个狂热的天主教徒,他对新教恨之入骨,曾扬言如果他的儿子是新教教徒,他就要砍掉他的脑袋。
他一方面大肆掠夺尼德兰的财富,另一方面对新教徒进行残酷迫害。菲利普二世的专制统治激起了尼德兰贵族和民众的激烈反抗,尼德兰人民在奥伦治亲王的领导下发动了起义。这就是欧洲历史上第一次资产阶级革命,即尼德兰革命运动。
在革命过程中,尼德兰北方7省最后成立了荷兰联省共和国。这场争取民族独立的革命运动前后经过80年的战争,西班牙最终承认了荷兰的独立。然而,尼德兰原来是由17个省组成,北方7省成为独立的新国家,南方10个省则继续在西班牙的统治之下。这10个省就是后来的比利时王国和卢森堡大公国。
饱经磨难的土地17-18世纪,欧洲列强主要是法国、西班牙、奥地利以及英国激烈地争夺欧洲霸权,法奥之间、法西之间多次发生战争,战场都在现今的比利时境内,因此比利时曾被戏称为欧洲的“斗鸡场”。
1701-1713年,发生了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战争结束后,南尼德兰即比利时又转手由哈布斯堡家族统治。法国大革命后,拿破仑在法国击败欧洲列强多次反法联盟后,开始了扩张性的对外战争,比利时又被法国吞并。
1815年,拿破仑战败,从此结束了法国对比利时的统治。然而,比利时的命运仍然由列强摆布。根据《维也纳条约》的安排,比利时被合并到荷兰。
1830年,比利时发生革命,宣布脱离荷兰,成立比利时王国,利奥波德一世于次年登基。

到了20世纪,在两次世界大战中,比利时均曾被德国占领。由于比利时的东南部是通向法国的重要通道,乃兵家必争之地,因此比利时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再次沦为重要战场,许多重大战役都发生在这里。

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著名的阿登战役就发生在毗连法国和比利时的阿登地区。比利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4年中,军民伤亡达10万人,被流放到德国做苦役的有12万人,全国80%的熔铁炉、40%的铁路遭到损毁。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损失更为惨重,25万比利时人被押往德国服劳役,犹太人从战前的9万人减至2.5万人,抵抗运动成员有1.6万人被杀害。
小国挑大梁在世界历史的长河中,能留下坐标式印记的国家和民族不在少数,古代的埃及、巴比伦、印度、中国、希腊和罗马等文明古国自不待言,近代的英国、法国、美国、德国等国所开创的近代文明更是人们耳熟能详的。无论是正面的或负面的印记,都会由于它们本身的历史意义而永载史册。

然而,在这方面堪与大国媲美的小国则是凤毛麟角,而比利时便是其中之一:它曾是中世纪欧洲的中心、著名的欧洲古战场;它是欧洲大陆第一个进行工业革命的国家;它是仅次于意大利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重镇;它曾经拥有欧洲最大的海港;它的钻石、啤酒、巧克力、壁毯、蕾丝花边享誉世界;它创造过许多世界第一;它是欧盟的创始成员国;它是号称“欧洲首都”布鲁塞尔的祖国……
比利时位于欧洲西北部,东与德国接壤,北与荷兰比邻,南与法国交界,西临北海,属海洋性温带阔叶林气候。境内主要河流有马斯河和埃斯考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