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戏传奇,凭什么成为西藏文化瑰宝,风靡全境?

藏戏传奇,凭什么成为西藏文化瑰宝,风靡全境?"/

藏戏之所以能够风靡整个西藏,原因有很多,以下是一些关键点:
1. "历史悠久":藏戏有着悠久的历史,据传起源于14世纪,由藏族佛教僧侣所创。它不仅是一种戏剧形式,也是藏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 "文化传承":藏戏在西藏乃至整个藏族地区都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它通过代代相传的方式,将藏族的历史、文化、宗教信仰等传递给后代。
3. "宗教影响":藏戏深受佛教文化的影响,许多剧目都涉及佛教故事和传说,这使得它得到了藏传佛教信徒的喜爱。
4. "独特的艺术形式":藏戏有着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如面具、服饰、唱腔、舞蹈等,这些都是藏族文化的精髓。
5. "社会功能":藏戏在西藏社会生活中具有多重功能,如宗教活动、节日庆典、娱乐休闲等,它丰富了藏族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6. "国际认可":藏戏不仅在国内受到高度评价,在国际上也有很高的知名度。它曾多次受邀参加国际艺术节,为世界观众展示藏族文化的魅力。
7. "政策支持":中国政府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对藏戏等传统艺术形式给予了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使得藏戏得到了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综上所述,藏戏之所以能够风靡整个西藏,是由于其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艺术形式独特、社会功能多样以及国际认可度高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关内容:

▲ 萨迦藏戏面具


藏戏是以民间歌舞形式表现故事内容的综合性表演艺术。

藏戏的起源

明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一位叫做唐东杰布的人诞生于日喀则昂仁的一个农村家庭。

他立志在雪域各条江河上建造桥梁,为众生谋福利。他煞费苦心,募集造桥经费,虽经三年多的努力却收效甚微。后来,他发现虔诚信徒中有生得俊俏聪明、能歌善舞的七姊妹,便招来组成藏戏班骨干,以佛教故事为内容,自编自导一些具有简单故事情节的歌舞剧并到各地演出,以化导大众、募集经费—这就是藏戏的雏形,为此人们把唐东杰布称为藏戏的开山鼻祖。

作为一个非常古老的剧种,藏戏的起源和萌芽,其实可以追溯到一千三、四百年以前。据历史记载,公元6世纪时西藏进入奴隶制社会,产生了丰富多样的民间艺术形式。文成公主进藏后,松赞干布十分欣赏大唐的服饰礼乐,于是把汉族乐舞与藏族歌舞相结合,形成了一种新的歌舞。

在此基础上又兴起了一种鼓舞,其舞蹈、表演及歌唱都开始有了一定的规范。到8世纪藏王赤松德赞时,印度高僧莲花生大师来藏,弘扬佛法,于是出现了类似内地古代傩舞的哑剧式跳神舞蹈。

到公元14、15世纪,就是我们熟悉的唐东杰布的时代啦,他把在寺庙里流传的跳神舞蹈形式加以戏剧化,开始用以表演故事、塑造人物,受到群众欢迎并很快流传起来。

到17世纪时,更把这种演出形式与宗教仪式彻底分离,形成了以唱为主的独立戏剧艺术表现形式。

后又经无数民间艺人的不断丰富提高,最终形成了以“唱”为主,“唱、舞、韵、技、艺”相结合的有着强烈民族特点的剧种,即藏戏。藏戏的流传范围,也随之从日喀则、拉萨、山南等地区逐渐扩大到整个西藏,并流传到四川的巴塘、理塘和甘孜等地,以及印度、不丹、等邻近国家,对甘、青、川、滇藏区较晚出现的囊达藏戏也产生了很大影响。


藏戏的主要流派

活跃在日喀则地区范围内的藏戏演出者,因其所佩戴面具以蓝色为主色调,被称为蓝面具流派。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蓝面具流派又融入各地民间歌舞等因素,形成了著名的富有地方特色的蓝面具三大流派,即昂仁县迥巴藏戏、仁布县江嘎尔藏戏、南木林县香巴藏戏。

昂仁迥巴藏戏

昂仁县的迥巴也称迥·日吾齐巴,是日喀则蓝面具藏戏中成立最早的职业性戏班。为公元十五世纪唐东杰布晚年在家乡住持日吾齐寺时创建。迥巴戏班被指令每年在拉萨雪顿节演出《顿月顿珠》,备受拉萨各界人士欢迎。

戏师所戴温巴面具上,有用金子制成的日月徽饰作为特殊标志;甲鲁头戴“阿尔贡”古式白毡帽。戏班还经常演《诺桑王子》、《苏吉尼玛》、《智美更登》等剧目。

迥巴戏班有一种古老的练声方法,就是嘴对墙壁,仅隔一指远的距离,拉长音练“啊"字,而且还要到大河边使所练嗓音压过奔腾咆哮的浪涛声。迥巴藏戏唱腔之所以能长久保持嘹亮恢弘、脑后音与胸腔共鸣音很强的特点,据说和这种练声方法有很大关系。

仁布江嘎尔藏戏

仁布江嘎尔藏戏是日喀则蓝面具流派著名的职业性戏班,创建于明代帕竹地方政权时期。江嘎尔藏戏班严格按照传统剧本进行演出,注重文唱。唱腔保持了古老淳朴、高亢粗犷、浑厚庄肃的特点,舞蹈表演节奏悠沉缓慢。

江嘎尔曾出现了几位著名的演员和戏师,如嘎玛曲杰、白玛丹增、波若、朗杰、唐曲、强巴等。据老艺人说,戏师朗杰编演了《诺桑王子》,并成为该剧团的保留剧目,江嘎尔也因此扬名全区。

另一著名戏师唐曲曾多次带队去印度噶伦堡和锡金演出。西藏和平解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江嘎尔藏戏又得以发扬光大,曾多次赴西藏自治区参加演出。保留剧目《诺桑王子》曾获全区藏戏汇演一等奖。

南木林香巴藏戏

南木林香巴藏戏也称常·扎西直巴,是日喀则蓝面具流派中成立较晚的职业性戏班。香巴藏戏把从觉木隆(拉萨藏戏流派的一种)学来的部分唱腔,揉合到香巴唱腔中,同时进一步吸收香河两岸民间歌舞和香巴噶举派宗教艺术,使香巴藏戏的表演艺术日臻完善并独具特色。

其唱腔高亢嘹亮,粗犷豪放,表演入神细腻,别有一番韵味,是传统藏戏艺术宝库中一朵鲜艳的奇葩。香巴藏戏在民间广为流传,深受广大群众的青眯,香河流域人民对香巴藏戏更是情有独钟。著名曲目有《诺桑王子》、《朗萨雯波》、《卓娃桑姆》、《甲萨白萨》和《智美更登》等。

民间业余戏班

民间业余戏班主要有协格尔拉姆、宗卡拉姆、萨迦拉姆、南木林县孔玛藏剧队、拉巴演出队等均各具特色。除此之外,在日喀则各县(区)还有许多传统藏戏的民间演出队伍,为继承和弘扬悠久的藏戏文化,丰富农牧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作出了积极贡献。


演出程式

藏戏的演出,在时间上可长可短,有的演几小时,有的演两天,有的甚至连演数天。无论长短,一般每出戏的演出程式都包括“温巴顿”、“雄”、“扎西”三部分。

“温巴顿”即开场和序幕。一般由“温巴”(猎人)七人、拉姆(仙女)七人、“甲鲁”(王子)二人上场表演。据说这种人物模式是从八大藏戏中的《诺桑王子》一剧人物角色规范而来。演出时“温巴”首先出场净地(身着猎人装者手持彩箭净场地并高歌祝福);其次是扮演该剧王子的“甲鲁”登场(象征加持舞台,给观众带来福泽);最后是“拉姆堆嘎”,即仙女出场(着仙女装者慢慢起舞,表示仙女下凡,与人间共享欢乐)。

“雄”即正戏,是藏戏的主体部分。一般先用咏白的形式介绍故事情节和地点环境,然后根据不同的现场情节运用"唱、舞、韵(连珠咏白)、白(普通道白)、技(舞蹈技巧组合)、表(生活动作表演)"一套程式分别表演各种故事内容。在特殊场合,如节日、庙会、婚礼等,要插入各种民间舞蹈、宗教舞蹈、模拟鸟兽舞蹈等烘托气氛。

“扎西”为结尾部分,即告别祝福仪式。其时场上鼓钹齐鸣,全体演员载歌载舞向观众施礼揖拜,致吉祥祝福。观众则纷纷上场向演员敬酒、献哈达、赠财物,祝贺演出成功。

这么有特色的藏戏,怪不得有人赞美道:“藏戏的声音悠远而铿锵,像冰川汩汩的流水,又如高原遒劲的疾风,它是唱者全身气力的投入。它的感情充沛而丰富,曲调跳动而激越,带点悲伤,带点忧郁,更饱含沧桑。藏戏是高原的艺术,自然融入了高原的气魄与雄浑。它那类似西洋咏叹调的唱腔能把人的心紧紧抓住,一顿一扬、忽高忽低之间,贯穿了人生的喜怒哀乐。”

参考资料:《西藏日喀则》



发布于 2025-07-05 23:27
收藏
1
上一篇:六年级语文藏戏知识点梳理与拓展学习指南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