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从成立到发展的“国之重器”之路
造飞机的都知道,飞机最金贵的不是机身,是“心脏”——航空发动机。以前咱们造飞机,发动机得找国外买,人家说涨价就涨价,说断供就断供,憋屈了几十年。2016年8月28日,国家干了件大事:成立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国航发),专门啃这块“硬骨头”。
为啥要单独成立这么个公司?说白了,就是要集中力量把发动机技术攥在自己手里。以前航空发动机研发散在各个单位,资源分散、重复花钱,就像多家小厂各造零件,就是凑不成一台好机器。中国航发把27家直属单位、3家上市公司拢到一块儿,7万多人里包括院士和大专家,相当于给发动机研发搭了个“大厨房”,锅碗瓢盆(设计、材料、制造、试验)全齐活,专门盯着发动机核心技术死磕。
他们到底在搞啥?简单说就是“造心脏”:军用飞机的发动机、民用直升机的涡轴发动机、燃气轮机(比如给发电厂用的那种大机器),从画图纸到造出来,再到测试、维修,全套活都能干。不仅给国内飞机用,还能卖到国外赚钱。比如现在有些直升机的发动机,就是中国航发自己造的,不用再看别人脸色。
产业布局更实在。他们在株洲、沈阳、西安这些老工业城市建了基地,就像在各地开了“发动机零件工厂”。每个基地干不同的活:有的专攻设计,有的负责造材料,有的搞测试试验。比如沈阳的基地,可能专门研究怎么让发动机更耐用;西安的可能擅长造核心部件。这样“小核心、大协作”——自己抓最关键的技术,其他部分找靠谱的帮手一起做,效率反而更高。
最近几年改革也没停。2019年前,他们砍了98家不必要的公司,把管理层级从7级压到5级,就像把一个臃肿的大公司“瘦身”,干活的人更集中,效率蹭蹭涨。还搞了混改(引进民间资本),让公司更有活力。现在员工劳动生产率(每个人干的活更多了)明显提高,技术也在不断更新。

和地方合作更有意思。比如和沈阳签协议,一起建“航空动力产业园”,把上下游企业都拉过来,造发动机的零件、材料、工具全在附近,送货方便,成本还低。就像你在小区门口开了个菜市场,买菜不用跑远,新鲜又便宜。还有和高校合作,比如和南昌航空大学一起办“航空发动机菁英班”,专门招学生学这个专业,毕业后直接来干活,相当于给行业“定向培养”人才。
最实在的是,他们真金白银砸钱搞研发。国家给了“两机”专项(飞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的钱,地方政府也给地、减税、帮忙招人。比如沈阳给黎明公司的人才发购房补贴,年轻人来上班,买房能少花不少钱,自然愿意留下来。疫情期间物流紧张,他们还和政府一起协调,保证发动机零件按时运到,不耽误生产。
社会责任也没落下。在贵州、陕西这些地方,他们帮着种茶叶、种香菇、搞养殖,让老乡多赚点钱,助力乡村振兴。工厂里的废水、废气也处理得很干净,不让环境受污染。
现在回头看,中国航发成立才7年多,变化挺大。以前发动机是咱们的“短板”,现在慢慢补上了。虽然和一些顶尖国家还有差距,但至少不用再被“卡脖子”。以后坐飞机,要是知道发动机是咱们自己造的,是不是心里更踏实、更骄傲?
说白了,中国航发干的事,就是给国家“造心脏”。心脏强了,飞机才能飞得远、飞得稳;咱们的工业体系,才能更硬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