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部为正文,文尾多图,均为南曲文化拍摄)

近期,孟加拉正在经历“四十年未有之大变局”。
因一桩看似平常的抗议,发酵酝酿为颠覆性的政治风暴,事件发展演变速度之快,超出任何人意料(包括当事人本人)。其烈度,也不亚于一场17级孟加拉飓风。事实上,每年6-9月,也确实是全球最爆烈的孟加拉飓风爆发期。只不过今年自然风暴还没来,却先迎来了政治风暴。
我曾于2017年前往孟加拉游历。在一周之内,先后前往首都达卡、中部城市吉大港(经济地位相当于中国上海),以及最南部城市科克斯巴扎尔(流亡的罗兴亚难民营就在此地)等,与当地人较深入接触。并拍摄了大量照片。

从地缘上讲,孟加拉属于大印度之一部,甚至在过去是大印度的核心地区之一,总人口超过1000万的加尔各答就是印度西孟加拉首府,也是过去甘地的基本盘所在地。如果仅看孟加拉三个字,它其实并不仅意味着一个国家,而是一片面积辽阔的大地,这片孟加拉虎驰骋的大地,目前因历史原因分属两个印孟两国。
中国人熟知的《飞鸟集》作者泰戈尔,就是地道孟加拉人。地球上有两个国家的国歌出自同一作者,这个人就是泰戈尔。他既创作了印度国歌,也创作了孟加拉国歌。
广义孟加拉地区,人口超过2亿,也是这颗星球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具体到孟加拉本国,其面积仅为14万5千平方公里(略小于山东),但人口总数却高达1.7亿(比山东多7000万人。2023年数据)。
我们所熟知的日本,似乎也是高密度人口国,但与孟加拉相比,还差好几个级别。
如此狭小的国家为什么能养育这么多人口?而且还是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情况下,凭什么?这是很多中国人好奇的问题。
原因其实很简单:孟加拉所处的地区,乃是恒河——布拉玛普特拉河冲积三角洲,这片面积接近10万平方公里的三角洲,覆盖着全球最肥沃的土壤。而它所处的维度和海拔,又能让这里的作物一年若干熟,养育着一代又一代,一波又一波孟加拉人。
我在孟加拉期间,从达卡到科克斯巴扎尔,几乎穿越了半个孟加拉国,沿途所见,几乎皆是连绵不绝的村寨和农田,充分见识了这个国家的人口密度。但令人意外的是,就这么一个到处是人的国度,居然在接近科克斯之前的一段山路边,还能“抽空存在”一个面积巨大的野生大象自然保护区。可见这里的自然条件有多优越。实际上在西孟加拉,还有老虎保护区,面积同样不小。
所以我说在地理上孟加拉是膏腴之地,没有一点问题。
但这膏腴之地,却也存在硬币的另一面,那就是令人谈之色变的孟加拉湾飓风。在中国南方,台风也是很常见的,其摧毁力也相当巨大。但中国台风与孟加拉湾飓风相比,只能算小巫见大巫。
有个极端数据大家可以参考:1970年11月12日前后,一场名为“波拉”的飓风引发孟加拉湾风暴潮,造成当地30万人至55万人遇难。当时孟加拉国还是东巴基斯坦,此次灾情也是第二年第三次印巴战争以及孟加拉国独立的重要导火索。1991年,又一场超级飓风袭击孟加拉,造成13-14万人死亡。
就是在这样反复的摩擦下,孟加拉国人口依然增长迅速,反过来可见这里的自然条件有多么优越。
上苍把苦难与恩赐,同时给了孟加拉。
当然,孟加拉人毫无节制的生育率,也是重要原因。这里就按下不表了。
很多人知道当代孟加拉国为伊斯兰教为绝对主导的国家(东巴基斯坦)。但这触发了一个冷知识:13世纪以前,孟加拉全境均为佛国。改宗伊斯兰教时长不足千年。甚至不如佛教在孟加拉主导的时间更长。
中国藏传佛教传播的决定性人物阿底峡大师,就是孟加拉人。
今日孟加拉接近90%人口信仰伊斯兰教,但古老的佛教传统依然顽强在这片土地存在着。在孟加拉,仍有约5%的人口信仰佛教。我在吉大港附近,曾拜访过两座佛教寺院,与面色低沉的和尚作过简单交流,当时,他们刚刚经历了一场宗教冲突,佛寺被焚毁而后重建。与东南亚黄种人面相不同,这些孟加拉僧人,均为高鼻鹰目的雅利安人种。
此次孟加拉政治风暴,目前看以平民的胜利告终。刚刚看到的消息是,80高龄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尤努斯回来主持工作。无论如何,孟加拉人,都将迎来一个全新的孟加拉。
愿这片多灾多难的膏腴大地,亲手再创造出他们想要的国度。
以下为当时拍摄的图片,多图。

空中俯瞰恒河-布拉玛普特拉河冲积三角洲。图中河流为布拉玛普特拉河下游分叉河道梅克纳河。

达卡附近的河流。孟加拉平原地区是真正的水乡泽国。

吉大港附近的印度教徒。

科克斯面对镜头害羞掩面的中学女生。

达卡附近的一所学校。

纯真的孟加拉少年。

吉大港的盐工。

吉大港的盐工。

头顶筐子(装满沙子用于建盖房屋)的达卡村民。

达卡附近的一座沙场。大人干活,小孩在树上玩耍。

科克斯巴扎尔海滨。窃以为这里有世界最美的沙滩。真的太美了。

沙滩上奔跑的少年。

沙滩上踢球的少年。

科克斯的渔民。

科克斯的渔民。

吉大港附近的佛教寺院及僧人。

孟加拉湾日落。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