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刹南普陀寺建于唐朝末年,位于厦门市思明区五老峰下,与厦门大学仅有一条马路之隔,是闽南佛教胜地之一,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是厦门热门旅游景区。

厦门乾隆御制碑文物保护碑

乾隆御制碑文物碑亭
南普陀寺内藏有涉台文物古迹
很多厦门市民以及游客都知道南普陀寺属于文物保护单位,而更多人不知道南普陀寺内还藏有一处涉台文物保护单位,那就是乾隆御制碑。从乾隆御制碑前所立碑文的信息可以看到,此处文物在1982年3月就被厦门公布为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在2001年就被公布为“厦门涉台文物古迹”。文物保护碑背面文字较清晰地解释了文物的前世与今生。保护碑背面文字全文,“御制碑共八方,满、汉文字对照各四碑。碑立于乾隆五十三至五十四年间(一七八八-一七八九),原位置在今南普陀寺大门外,每碑以石龟为座,护以黄瓦碑亭。公元一九二〇年扩建南普陀寺,碑移入寺内,至今又迁现址。碑文载述清廷于乾隆五十三年镇压台湾林爽文、庄大田等起义之始末,具有重要史料价值。保护范围 碑刻本体”。从以上文物保护碑的文字介绍,我们大致了解了此文物的诞生以及变迁的历史。
乾隆御制碑为涉台文物古迹

乾隆御制碑文物正面
南普陀寺内乾隆御制碑镌刻的具体内容
四座乾隆御制碑高3米,宽1.28米,厚0.12米。满、汉文字对照的花岗岩石碑共8方。每碑皆作平首,碑额篆文“御制”两字,周边浮雕九龙纹饰。碑文皆为乾隆皇帝所撰,作直行楷书。(《厦门文物志》)四座石碑共含有《御制剿灭台湾逆贼生擒林爽文纪事语》、《御制平定台湾告诫热河文庙碑文》、《御制平定台湾二十功臣像赞序》、《御制福康安奏报生擒庄大田纪事语》等。
乾隆御制碑左侧一对石龟

乾隆御制碑右侧一对石龟
台湾台南也有一处乾隆御制碑
乾隆53年三月,乾隆颁旨,要将“亲制纪事语二篇及平定台湾功臣像赞序一篇”,“于台湾府城及厦门二处,建碑碣三座。六月初三,颁旨要求增添《平定台湾告成热河文庙碑文》,让百姓“咸喻朕勤政爱民、明慎用兵之意”。其中,台湾的御制碑建在台南的赤嵌城,而厦门的御制碑立于南普陀寺天王殿前。由于本地的石头材质不符合使用标准,台湾御制碑和厦门御制碑石材,均来自泉州府同安县属之金门、烈屿、漳州府龙溪县属之港尾这三个地方。特别是台湾御碑的石材从大陆运过去,漂洋过海,当初的花费也是一个不小的数字。
神兽赑屃有鼻子有眼

乾隆御制碑碑体与驮碑赑屃距离
南普陀寺乾隆御制碑的前世今生
1、1788年,乾隆皇帝颁旨建碑,御制记文,共四篇文镌刻成四座碑。2、经厦门道奏议,厦门的御制碑立于南普陀寺天王殿前,并分建四座御碑亭。3、碑石取自泉州府同安县属之金门、烈屿、漳州府龙溪县属之港尾深山邃谷处。4、1920年,封建王朝不再,民国九年,扩建南普陀寺,大殿堂大修,驮碑赑屃以及碑文嵌入庑廊两侧护墙中。文物受损。5、“文革”时,乾隆御制碑遭遇不测,正面文字被凿磨,碑文剥落,碑文被毁。6、1982年,乾隆御制碑被认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7、正面碑文被毁,只能另刻新碑,与背面的满文旧碑拼合,同时御制碑迁至现址(南普陀天王殿左侧150米处)。8、驮碑的神兽赑屃,如今两个摆一起,闲置于碑体两侧。9、从现场观察的御制碑碑体来看,后期另刻正面汉字新碑为红色字体,文字清晰可读,而背面镌刻满文字体则有些模糊,且碑体明显是断裂过重新拼凑的,断横明显。
御制碑背面的满文

御制碑正面的汉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