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静皆宜的“10分钟”,江苏中小学课间“分贝”有序且响亮,揭秘课间时光的秘密

动静皆宜的“10分钟”,江苏中小学课间“分贝”有序且响亮,揭秘课间时光的秘密"/

“动静皆宜的‘10分钟’”这一概念来源于我国江苏中小学的课间活动安排。这种安排旨在平衡学生的学习和休息,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具体来说,江苏中小学的课间活动时间通常为10分钟。在这10分钟内,学生可以进行以下几种活动:
1. 休息放松:学生可以利用这段时间进行简单的放松活动,如散步、做眼保健操等,以缓解长时间学习带来的疲劳。
2. 体育活动:学校会组织一些简单的体育活动,如跳绳、跑步、做操等,以增强学生的体质。
3. 文化活动:部分学校还会开展一些富有特色的文化活动,如读书、演讲、唱歌等,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4. 自主学习:学生也可以利用这段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复习课堂所学知识,预习新课等。
为了确保课间活动的有序进行,江苏中小学对课间的“分贝”进行了规定。这些规定主要包括:
1. 课间休息时,学生可以大声讲话,但不得影响其他班级的正常教学秩序。
2. 课间体育活动时,学生可以尽情玩耍,但要注意安全,避免发生意外。
3. 文化活动时,学生可以大声唱歌、演讲等,但要保证声音适中,不影响其他班级。
通过这样的安排,江苏中小学的课间活动既有序又充满活力,既保证了学生的休息,又丰富了他们的课余生活,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相关内容:

近日,“课间10分钟”话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江苏省教育厅日前下发《关于印发江苏省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责任清单(试行)的通知》中也提到,要求班主任、任课教师按时下课、不拖堂,要求学生课间走出教室,到室外活动或远眺,切实保障学生课间10分钟休息时间。课间10分钟,江苏各地学校课间能有多少“分贝”?记者进行了走访。

因地制宜,传统与创新交织

短短的10分钟小课间,能用来做什么?韵律操、跳绳、无人机训练、击剑……在江苏,不少学校通过开发创意新游戏、提供多样的活动空间等形式,把短短的10分钟玩出了新花样。

“下课铃一响,我们就会鼓励孩子们走出教室进行活动,教师也会注意授课节奏尽量避免拖堂。”南京市游府西街小学校长朱勇介绍,10分钟的小课间虽然时间较短,但对于孩子们放松身心、增强体质、防控近视等方面来说尤为重要。要想玩得好,首先得有地方玩。为了让孩子们有更宽阔的活动空间,游府西街小学特意在教学楼改造中拓宽了走廊宽度,从原来的150厘米左右拓宽到240厘米左右。在教室走廊上,几乎每个楼层都设置了阅读角,方便孩子们休闲放松。

引导孩子们会玩、健康玩,是每个学校的“必修课”。随着大课间的铃声响起,游小的孩子们有序来到操场,在《青春修炼手册》《小城夏天》等音乐声中开始了韵律操活动。朱勇介绍,每个年级都有一套自编的团体操,还会根据季节的变化,把排球、跳绳、拔河等活动融入到课间活动中。

“左一跳,右一跳,好像青蛙跳水塘。你也跳,我也跳,跳得西山落太阳。”下课铃声一响,溧阳市昆仑小学的学生们就欢快地跑出教室,在校园里玩起了“跳房子”的游戏。而在操场上,同学们正在分组进行啦啦操、韵律操等活动,整个校园瞬间“热”了起来。热而不闹,繁而有序,这是记者在溧阳昆仑小学看到的课间活动景象。据溧阳市昆仑小学副校长嵇香介绍,为了让孩子们课间愿意走出教室,学校设置了多种多样的课间活动区域,在教学楼里,一楼是益智游戏场,学生们在跳房子等游戏中无拘无束地玩耍;二楼则是诗韵书香长廊,学生们可以看书,也可以进行读书交流;三楼设置了科探观察区域,种子墙、标本区、仪器台吸引了不少学生围观尝试科学实验,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

“保证孩子们每天的运动时长和时效,如果当天孩子们没有体育课,我们会设置30分钟自由时间作为体育活动锻炼时间。”嵇香谈到,小学阶段的学生需要充足的课间放松休息时间,同时也需要适量的体育锻炼。每天下午三点至三点半,操场上就会出现一群足球少年的身影。原来,这是学校特意安排的特色足球运动时间,不少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就接受足球训练,成为校园足球赛事上的闪闪新星。

每天上午九点半,是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大课间时间,伴随着音乐,同学们正在做广播体操。该校副校长施丹瑾说:“上午下午都有一个阳光运动的大课间活动,我们这个大课间活动里会安排三套操,一套是全国小学生广播体操,还有两套操都是我们学校自编的,一套是彩带操,一套是乒乓操,孩子们应该活动得还是很充分的。”

“课间10分钟”怎么玩?让孩子们“身心”动一动

从全国范围看,“课间10分钟”被约束的现象不仅仅是个案,课间要求安静、不下楼、不奔跑,已经是部分学校的一条铁律。不少学校,除了一年级有部分班级在一楼,可以去操场活动外,二到六年级均在楼上。因“不允许下楼,不允许奔跑”,一些高年级学生已经将课间10分钟,认定为“写作业时间”。扬州一名六年级学生小丽告诉记者:“10分钟,喝水或者去接水喝,然后再去一次洗手间,也就只剩发呆两三分钟的时间了,我更倾向于写一点作业,这样积少成多,在学校就能把老师布置的作业完成得差不多,放学回家还要练钢琴,妈妈也给我买了课外拓展的册子,也是要做的。”

对于课间10分钟的“静悄悄”,很多家长、老师都持反对态度,他们希望孩子课间10分钟能到操场去晒晒太阳、活动活动,一来放松身心,二来对保护视力也大有好处。“让孩子课间不下楼,不活动,我觉得肯定是不对的。课间十分钟,孩子尽量不要待在教室里,哪怕不玩,晒晒太阳、和同学聊聊天,休息一下就很好。”南京鼓楼区一位三年级学生家长刘女士说,如果不能实现劳逸结合,怎么能提升学习效率?

“有很多人认为,现在‘课间10分钟’消失了。这个‘消失’应该打引号,不是学校取消了,也不是不让孩子们玩,最根本的问题是现在的孩子不会玩。”南京市银城小学副校长姜珊说,“我们小时候玩跳皮筋、丢沙包、拍洋画,花样很多,但是现在的孩子让他玩,就是追跑哄闹、大喊大叫,既不文明也不安全。”

“现在的孩子从小玩Pad,玩电脑游戏,看智能电视,对于我们小时候的那些游戏,他们没有接触过,也不会玩。到学校之后,没有Pad和手机,课间就觉得没有事可做,就会出现到处跑到处闹的情况。”南京市洪武北路小学校长汪天玉的分析不无道理,他说:“洪小的大操场设计了地面游戏,包括跳格子、走迷宫等,我们还提供一些小型的运动器械,包括沙包、篮球、呼啦圈等,这些器械孩子们都可以随时取用。另外,教室内还有五子棋、数独、拼搭、涂鸦等益智游戏可以玩。这样丰富多彩的选择,孩子们就非常乐意参与其中。”

“要想改变这一现状,除了通过设计一些创意小游戏,吸引孩子们玩耍以外,学校的管理尤其重要。”姜珊举例道,“比如,我们学校每天每个楼层设置护导老师,课间提醒孩子们文明游戏,每个班级设置文明小交警,做好课间管理,同时也要加大孩子的安全教育,引导孩子学会自我管理。多管齐下,才能破解‘课间10分钟’矛盾。”

“其实,课间10分钟不充分休息,对课堂是有负面影响的。大家顾虑比较多的就是安全。所以我们学校在每个楼层的各个点位都有老师定点在岗护导。在这种有保障的前提下,根据场地、根据年龄的特点做一些灵活安排。比如地面游戏,有跳格子、黑白棋、数字格、走迷宫……还有我们的动起来吧,提供沙包、篮球、呼啦圈;各个教室的门口还有一些益智游戏,比如五子棋、数独,还有一些适合低年级的拼搭游戏。通过更丰富的空间给孩子们更丰富的内容,让他们的课间活动变得更加多姿多彩。”南京市瑞金路小学校长储冬生说。

“课间本就是校园生活的‘留白’,我们有必要为这块‘留白’涂上斑斓色彩。”嵇香常常在课间观察学生的状态,她发现,许多课间比较活跃的学生在上课时同样能保持良好状态,积极参与课堂提问、认真做笔记,有效的课间活动不仅能缓解学生缓解上一堂课带来的疲惫感,还能通过释放压力提升下一堂课的听课定力。

动静皆宜的10分钟,“善谋”更要“善为”

课间与课堂,户外与室内,也能在课间活动中巧妙融合。记者在镇江市中山路小学看到,课间,孩子们在课桌上玩起了“竹节人”的游戏,把穿着竹节人的长线塞进两个课桌之间的缝隙里,立于缝隙之上的竹节人便成为了威风凛凛的“战士”,小小的课桌也仿佛变成了古战场,孩子们操控竹节人玩得不亦乐乎。镇江市中山路小学校长陶静告诉记者,“竹节人”是根据六年级语文课课文《竹节人》自主设计的桌面小游戏,不仅让孩子们放松心情,还能在游戏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学校将不仅将跳格子、翻花绳等安全有趣的传统游戏融入课间,如果遇到雨天,学校便利用架空层、室内等无雨区组织学生进行绘画、下棋等活动。

11月16日下午3时许,正是南京江北新区高新实验小学的下课时间,校园里孩子们三五成群,或在走廊或在庭院,玩着各种小游戏。“我们玩的这个游戏叫‘脚尖贴贴’”“我们这个游戏叫‘彩虹蹲’”“我们玩的是‘大风吹’”……孩子们一边玩,一边介绍起游戏的玩法。“你看,两个人面对面将一只脚的脚尖贴在一起,通过石头、剪刀、布定输赢,赢的一方将前脚退到脚后跟处,输的一方将前脚滑行到对方的脚尖前,这样几轮下来,哪个同学因为跨度太大无法完成,就算输了!”一名三年级学生笑着说。

记者发现,除了孩子们正在玩的游戏,校园里还有各种游戏元素:走廊的地面画着各种游戏图,墙上有五彩课间游戏打卡板,原本的小灌木也改造成低年级孩子们喜欢的攀爬器……据该校德育处主任张珺介绍,为了让孩子们的课间活动丰富又安全,学校2018年就设计了“五彩课间”主题活动,老师们还编写了一本《五彩课间游戏》集,里面是一些适合孩子们在走廊、教室内以及操场上玩的游戏。学校利用班会课和晨会课的时间组织孩子们进行学习,学会以后孩子们就可以在课间自主开展各种小游戏。据介绍,为了鼓励孩子们课间多活动,学校还在教室走廊设计了“五彩课间打卡板”。孩子们玩过游戏后,可以到打卡板上贴上一颗星星,达到一定数量可兑换积分,然后去学校的“红领巾兑换超市”兑换奖品,因此大家的积极性非常高。

下棋、翻花绳、捡沙包、城门城门几丈高、老鹰捉小鸡……在南京市银城小学,课间孩子们可玩的游戏也不少。上学期,学校推出课间文明游戏征集活动,号召孩子们一起动脑筋、出主意。学校共收到215件设计,评选出73件优秀“课间文明游戏”的创意金点子,其中有传统游戏、也有一些创意游戏。学校通过视频、图文说明等方式向学生推广,还发起了课间文明游戏的倡议,引导孩子们合理安排“课间十分钟”,参加健康向上的益智活动,学会玩耍。“如今,校园里横冲直撞、跑跑闹闹的情况少了很多。”姜珊说。

为了让孩子们能在课间玩得起来,位于市中心的南京市洪武北路小学首先在空间上予以保障,把小花园、小操场、大操场以及体育馆等空间都利用起来,走廊、楼道、教室门口的空地也还给孩子们。同时,给孩子们提供丰富的游戏活动。同时,根据年级分布、教室操场位置等,合理规划课间活动的项目、分布。比如,在一年级教室门口,涂画了地面游戏,像跳格子、黑白棋、数字格、走迷宫等,让一年级学生就近参与。而在操场东侧,靠教学楼的位置,则设计了“动起来吧”,里面有沙包、篮球、呼啦圈、乒乓球等器具,吸引中高年级的学生参与。

部分教师担忧因学生玩耍受伤而担责,这就成了横亘在孩子与教室外活动场中间的一道沟壑。嵇香认为,要填平这道沟壑,还当从学校开始“解开这道结”。在溧阳市昆仑小学,记者看到,在教学楼长廊的桌椅四角上,全部包上了软垫。而在楼梯转角处这类可能成为孩童玩耍视觉盲区的地方,全部贴上了安全警示标签,并有专人在转角处进行安全提示。

校园安全教育,必须形成环环紧扣的保护链。朱勇介绍,在游府西街小学,安全教育被摆在重要位置,班主任每天在班级晨会上提醒学生注意安全,把校园中容易发生的安全事故讲给孩子们听。而在课间活动时间,教师们的眼睛紧密注视着校园活动区,避免学生受到意外伤害。同时,加强学生安全自我管理,通过少先队课间流动红旗评比的方式,让学生互相监督,自主树立安全防护的意识。

“课间10分钟的功能设定,并非体育运动,而是让孩子放松和准备下一堂课。奔跑追逐类游戏,既可能让孩子过于兴奋,在下一堂课没法集中注意力,也容易带来安全问题。当然,小学生的天性如此,下课偶尔释放下天性也无可厚非,老师不必苛责,学校也应加强管理和引导。”南京师范大学家庭教育研究院副院长殷飞表示,“要让‘课间10分钟’重现活力,需要学校展现责任担当,同样也需要家长给予宽容和支持。作为家长,要正确认识到课间活动的重要性。这样,孩子们的童年才会更加丰富多彩。”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葛灵丹 程晓琳

【记者手记】

课间10分钟,有了更有趣的游戏,甚至还是自己设计的,位置离教室也正好,既提升了参与度,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学生因为没啥可玩的,而互相追逐、打闹。从责任主体方面考虑,还有一个关键问题:如何消除各方顾虑?“上保险”或许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首先,事前的“保险”——校园安全意识。从大部分的案例来看,教学区楼道湿滑、部分器材破损、施工未完成等等,是常见的意外伤害诱因。在校园里,不管是保证学生安全的“硬件”设施,还是“软件”制度,都必须健全。尤其重要的是,家长和老师都要从不同角度、多次重复地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自我安全意识,要让孩子知道,自己才是自身安全的第一责任人,任何意外的发生,最直接受影响的就是他自己,必须引起重视。

其次是事后的“保险”——综合“兜底”保障。谁也不愿意看到孩子出事,但是一旦出事,怎么办?学生意外险就是很不错的“兜底”设计。曾有政协委员建议,学校跟家长签免责协议,这样让学生的体育课、课外活动可以“放得开”。那么,这样的提议能否拓宽到课间10分钟?当然,这样的免责协议,还需学校、家长、教育主管部门、司法、保险机构等共同参与,设定科学合理的前置条件,再配合校方责任保险、学生意外险等,减轻家长的负担,也“分解”学校的压力。

为人父母的都知道,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磕磕碰碰在所难免。偶尔,孩子有一些“摸爬滚打”的经历,也未尝不是一种历练,我们是不是也应该抱着“吃一堑长一智”的松弛心态,陪伴孩子平和地处理这些“意外”,这样或许更有利于孩子未来的成长。其实,学校就是孩子的“小社会”,其中的规则和相处之道,同样对他们以后的生活,乃至职场有借鉴意义。(葛灵丹)

发布于 2025-07-04 15:12
收藏
1
上一篇:广西美食大赏,评比揭晓,这10道桂菜最受欢迎,你尝过几种? 下一篇:这个年,动静皆宜,跟随我打造完美春节假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