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乏善可陈,揭秘无亮点生活的尴尬处境
“乏善可陈”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某件事物或某人的表现不好,没有什么优点或可称道之处。它适宜于表述以下几种情况:
1. 某项工作或任务完成得不够出色,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缺乏亮点。
2. 某个人在某个领域表现平平,没有显著成就或突出贡献。
3. 某个计划或方案缺乏创新,没有新意,平淡无奇。
4. 某个场合或活动缺乏吸引力,没有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5. 某个作品或表演平淡无奇,没有达到观众或听众的期待。
总之,“乏善可陈”用来形容事物或人的表现不够好,缺乏值得称道的地方。
相关内容:
32.“乏善可陈”适宜于表述何种情况
我国长江中下游某地暴雨成灾,某电视台主持与灾区的前线记者连线时,让其介绍灾情。记者介绍灾情一开始就说了句“此地的情况真是‘乏善可陈’!”笔者听后,觉得从“乏善可陈”的字面义来说,不能认为记者把这个成语用错了;但从其使用的场合来说,则觉得有些不合适。“乏善可陈”虽是成语,但并没有特别值得一说的出典,而多见于旧时的文人书信中,是书信的常用语。一般来说,公认的解释是:“乏善可陈”的“善”指进德修业上的良好成绩;“陈”指陈述、告诉。写信人多用此语告诉收信人:“自己的情况如常,并没有什么德业上的增益可以告诉对方”,带有自谦的意味。后来语义虽有所扩展,表示“没有什么好的事可以告诉你”,但记者将其用在介绍灾情之前,总让人有“答非所问”之感,因为电视主持人以及听众问的就是“乏善”的情况,这“乏善可陈”早已是听者“心知肚明”的,不劳记者再“自谦”陈说。“乏善可陈”也作“乏善足陈”。用例如茅盾《追求》六:“正所谓贱体粗安,乏善足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