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韧雾
网师园是陈从周推崇的“小园则极”的典范,其造园历史可追溯到南宋淳熙年间,现存为清代建筑。网师园西部还有个园中园“殿春簃”,种着芍药,因为一春花事,芍药开在最后。陈从周认为“苏州的园林,此园的构思最佳”,“因为园小,建筑物处处凌虚,空间扩大,‘透’字的妙用,随处得之”。园有小轩三间,复带书房,竹、石、梅、蕉隐于窗后,轩前面东为假山,与其西曲相对;西南角有一小池“涵碧”,与网师园中部大池贯通,泉上筑亭名“冶泉”,南面略置峰石,为殿春簃的对景。地面用卵石平整铺地,其用意与中部大池同一原则,形成水陆的对比,前者以石点水,后者以水点石,所以使人看去觉得变化多端。

网师园殿春簃一景
民国时画家张大千、张善孖兄弟曾借住在殿春簃,还养了只小老虎,张善孖善山水、花卉、走兽,尤擅画老虎,也是为创作积累素材。当时网师园园主是张锡銮,张作霖从达桂手中买下此园送给老师,但张锡銮从没来住过。张氏兄弟离开网师园后不久,“虎儿”便死了,被葬在园角花土之下。如今网师园殿春簃墙上还挂着张大千1982年特从台北辗转寄到苏州的一纸墓铭,上题:“先仲兄所豢虎儿之墓”。
1978年,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新得一批中国明代家具,一直在找寻恰如其分的展陈方案。陈从周向来咨询的专家建议,明代家具当然要放在明代建筑里,首选就是苏州园林,他推荐了网师园的殿春簃:虽是清代建筑,但深具明代风范,院落虽小,但自成体系。这个主意拍板后,在中美建交的大背景下,当时一批苏州工匠被请到纽约,做木构件的楠木、银杏、香樟都是特批的,砖瓦全部在陆墓御窑精心烧制(乾隆在京城营建的苏式园林的砖瓦出自这里),成为第一个出口的苏州园林,命名为“明轩”。
“明轩”尽可能原汁原味复刻,作为推广中国文化最直观的名片,自有其意义。但如童寯等学者看来,还是有不尽的遗憾:从明轩一抬头就看见大都会的玻璃天顶,说到底还是个“完美的沙盘模型”,那种中国园林无限延伸的景观,也被切割打断了。“充分欣赏一座真实而非模仿中国之园林生活,必须亲历其境,漫步逗留,立坐进出,认真体验整座园林院墙内之每一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