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师园,面积仅九亩,是《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中最小的一座江南私家园林。被誉为“小园极则”的典范。


网师园始建于南宋,后屡易其主,现格局风貌,基本上成型于清嘉庆年间园归瞿远村后,故属晚清园林风格,即建筑较多,园景小而精致。《江南园林志》说它“园东部有宅数进,中部假山荷池,古木参天。西园小筑,乃画师含毫命素之所。园宅兼俱,典雅古洁,别具一格”。
“网师”一名,脱胎于《楚辞.渔父》,或受仅百多步之遥的“沧浪亭”之名影响。但现存大门奢华高调,所谓的“辕门照墙拴马环,门当户对高门槛”,显示了主人非富即贵的身份背景。但毫无疑问,现在显赫的官宦门第与“不事王侯,高尚其事”的“渔隐”立意相去甚远。




网师园东部为住宅区,沿中轴线建筑由低而高,分别为门厅、轿厅、正厅、内室。
迈过2尺5寸高闸板(“门槛”),进入大门,是为门厅。因大门只有贵客光临才开启,平时都从备弄进出,“门虽设而常关”。为了采光和通风,门厅东西各设有一方天井。天井虽小不重要,却也不马虎,都有名家砖刻题名。

东为“锁云”,王文治书。王文治,乾隆二十五年探花,清代著名书法家。西为“锄月”,冯桂芬书。冯桂芬,道光二十年探花,曾为李鸿章幕僚,晚年潜心学问,专事讲学著书。

透过天井一方小小天空,看云卷云舒,月圆月缺,闲适又诗意,正是隐逸思想的表达。
步入轿厅。正中上方是“清能早达”匾额,书写者为苏州书画家张辛稼。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随着中国书画市场的骤然兴盛,苏州一批老书画家的首先为人青睐。当时不仅园林,政府机关,饭馆餐厅,连工矿企业、平常家庭乃至店招路牌,都有他们的作品,而张辛稼是这些书画家中的代表人物。直引得一些后生晚辈奇招迭出奋起直追,乃至后来成就了一个自称“刘海粟私生子”的著名画家,名利风头碾压前辈。这是题外话。


“清能早达”,意思是清正能干,必能仕途畅达。典型的官宦之家的励志铭言,与“网师”立意背道而驰。匾额和园景图后面被遮挡的,是一排供奉天、地、君、亲、师砖雕家堂。

可以看出,这里本不是作为轿厅使用,应该是祭祀厅堂。

过轿厅,是一座被誉为“江南第一”的清代门楼。

门楼为青砖雕刻,虽然是文革后的修复建筑,但精工细雕,刀法细腻,仍不失为传统苏工砖雕的上乘之作,因而被誉为“江南第一门”。


而稍后修复的“东山雕花楼”门楼,尽管雕工也堪称一流,但于声名而言,终难望其项背。


门楼内,是一方小院。(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