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4月28日,哈尔滨永恒铭记的纪念时刻

1946年4月28日,哈尔滨永恒铭记的纪念时刻"/

1946年4月28日,对于哈尔滨人来说,是一个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日子。这一天,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民主联军在哈尔滨市取得了重要胜利,这场胜利被称为“四·二八哈尔滨保卫战”。
在这场战役中,东北民主联军成功击退了国民党军队的进攻,保卫了哈尔滨这座重要的东北城市。这场胜利不仅巩固了哈尔滨的解放成果,也为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地区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因此,1946年4月28日被视为哈尔滨人应该永远纪念的日子,它象征着哈尔滨人民的英勇斗争和革命精神。这一天,哈尔滨市会举行各种纪念活动,以缅怀革命先烈,弘扬革命精神。

相关内容:

1946年4月28日,是哈尔滨人民应该永远纪念的日子。东北民主联军未发一枪一弹进入哈尔滨,这座“火车拉来的城市”终于迎来解放,成为全国解放最早的大城市,见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东北民主联军进入哈尔滨后,根据东北局的决定,建立了党、政、军的领导机构,并对市委进行了改组,由钟子云任市委书记,任命刘达(刘成栋)为哈尔滨市市长。

钟子云曾任哈尔滨市委书记


哈尔滨解放后第一任市长刘成栋

当时,哈尔滨的社会秩序比较乱,敌伪残余、国民党潜伏特务不断搞破坏,进驻哈尔滨的一些军政机关也各自为政。在这种情况下,东北局负责同志彭真、陈云、李富春、王稼祥等及时组织市委召开会议,并作出决定:“不论哈尔滨能否确保或保持时间长短,除一面把应该运走的物资等尽速运走外,对群众工作、各阶层人民的政策,以及广大人民生活有重大关系的市政设施等,仍须做长期打算,以争取在群众中生根,扩大党的政治影响。”

为了充分发扬民主,团结哈尔滨各阶层人士参加政权工作,7月16日成立了哈尔滨临时参议会,并通过了实施纲领。从此,哈尔滨各级民主政权逐步建立起来,并在以后的工作中,经过多次调整得到不断完善。对我党改造旧哈尔滨、建立民主政权、恢复和发展经济、安定人民生活、镇压反革命以及组织各方力量支援前线等,都起到了重要的组织领导作用。

解放后的哈尔滨,不仅是中共中央东北局、东北民主联军总部和东北行政委员会的所在地,也是我党在东北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中心。在党的领导下,哈尔滨按照“发展生活,保障供给,支援解放战争”的方针大力发展工业生产,进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进行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全力支援东北和全国解放,一度成为了解放战争的指挥中心。在军工生产方面,哈尔滨承担了生产火炮、弹药及其他各种武器的生产任务。高峰时,承担军工任务的企业数约占全行业的14%,共56家。

1947-1948年,全市共制造60炮2337门、炮弹221763发,掷弹筒256个,掷弹筒弹40000发,八二迫击炮弹20000发,爆破筒4002支。在军需生产方面,除了组织工厂加班加点,市妇联和各区、街政府还将手工业者和广大妇女组织起来,临时成立絮行厂和被服厂,动员了五六千名妇女参加。

1947-1948年,仅完成单、棉服就达111万套。在补充兵员方面,解放战争三年中,哈尔滨共有5次大规模的征兵活动,共计2.3万人参军,广大人民群众参军参战的革命热情高涨,出现了许多父送子、妻送郎、兄弟相送的动人场面。在人才输送方面,随着全国新解放区的需要,哈尔滨选拔了大批干部南下。

1948-1949年,哈尔滨从机关、学校、工厂、电业、商业等系统累计调出2381名干部,为全国新的解放区输送骨干力量。南下的干部多数是新党员,凭着对革命的一片赤诚,走到哪里,扎根到哪里,成长在哪里,他们为支援全国解放,迎接新中国的诞生,贡献了青春和汗水。在经济建设快速发展方面,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发挥了重要作用。

1948年9月,东北局在哈尔滨召开了第一次城市工作会议,介绍了哈尔滨经济工作的情况。会后,由张闻天代表东北局起草了《关于东北经济构成及经济建设基本方针的提纲》,对东北五种经济形式(国营、合作、国家资本主义、私人资本主义、农业经济)以及对私人工商业改造的几种办法都进行了概括,并将其总结为哈尔滨市经济发展的经验。这个提纲得到了中共中央的肯定。随后,陈云参考哈尔滨市的办法和经验,写成《接收沈阳的经验》报告,经中央批准作为典型经验推广到新解放区各地。到七届二中全会召开之际,哈尔滨的经济建设已成为党在北满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而且是全新更为艰巨的任务。直到新中国诞生后,哈尔滨的许多做法和经验在长春、沈阳、天津、北平、武汉、广州等大中城市中开花结果,在实现全党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的实践中发挥了应有作用。

在革命建设实践方面,从解放战争的历史中可以看到,哈尔滨革命建设实践中的一些成功经验,经过反复实践、认真总结之后,已上升为革命理论,成为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对民族工商业要进行恢复、保护和发展,这是我党早就定了的方针政策。那么如何具体实施这个方针政策,中共哈尔滨市委提供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办法。在对待工商业者问题上,市委将其同城乡封建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相区别,作为民主革命过程中可以联合的盟友,由此及时纠正了清算运动中的扩大化倾向。再如,当时哈市提出的“城市工作必须把经济建设作为中心任务”“重视知识和知识分子”“将自上而下的立法同自下而上的群众运动相结合”“进城后继续保持艰苦朴素作风”等思想,都具有普遍的借鉴指导意义。其中,一些内容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会上的报告》等毛泽东著作和党中央文献中出现或占有醒目的地位,成为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内容。这些无疑为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毛泽东思想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新中国建立进程中起到催化剂作用方面,哈尔滨解放后,中共中央东北局、东北行政委员会、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部及下属机关等都在哈尔滨办公。

此间,哈尔滨市政府成立,市委进行了改组。东北局与北满分局合并后,直接领导哈尔滨及北满的各项工作,使哈尔滨迅速成为东北地区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成为东北巩固可靠的后方根据地。就地理位置来看,哈尔滨与苏联最近,便于取得苏联的支持和帮助,远离国民党统治区域,交通极其方便,完全称得上是全国最为安全的大城市。应该说,它是继延安之后新的革命圣地,实现了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会议上“东北特别重要。只要我们有了东北,那么中国革命就有了巩固的基础”的前瞻目标。

1946年11月18日,东北行政委员会将哈尔滨市改为特别市。在哈尔滨,人民由衷地感受到党和人民政府的无比温暖,街头巷尾到处可以听到“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区人民好喜欢!”的歌声。到辽沈战役胜利后,毛泽东和党中央越来越重视哈尔滨这快风水宝地。

1948年10月21日,在马迭尔宾馆,中共中央代表高岗、李富春与在哈尔滨的民主人士沈钧儒、谭平山、章伯钧、蔡廷锴、王绍鏊、高崇民、朱学范就《关于召开新的政治协商会议诸问题》草案进行了两次会谈。11月25日,举行了第三次会议,达成了《关于召开新的政治协商会议诸问题的协议》,决定制订共同纲领,筹建中华人民共和国及中央人民政府。

1949年3月1日,北平和平解放后,中共中央决定新政协筹备会议由哈尔滨移至北平,并于6月15日召开了新政协筹备会第一次会议。尽管新政协筹备会第一次会议没有在哈尔滨召开,但并没有降低哈尔滨在新中国诞生之际的历史地位和重大作用。事实证明,从在哈尔滨开始组织召开新政协筹备会议起,我们就看到了即将由各届民主党派和民主人士参加的新政协会议,与国民党组织召开的新政协会议有着天壤之别。当然也就得到了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称赞,并为新中国的诞生和联合政府的成立铺平了道路。就在距开国大典还有七八天的时间,哈尔滨302工厂还接受了为举行开国大典制作数万面五星红旗的任务。工人们起早贪黑赶制红旗,激动的心情难以言表。所以就这个意义而言,新的革命圣地哈尔滨为新中国的建立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意义深远而重大。

纵观1946-1949年哈尔滨解放期间的历史,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共产党在哈尔滨积极工作,使这座大城市获得了新生,成为党在东北巩固可靠的后方根据地,并在执政建设中积累了丰富经验,成为党执政建设的成功典范。同时,在物资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哈尔滨各阶层人民克服重重困难,做到了“要钱给钱,要物给物,要人有人”,解放军打到哪里,拥军支前工作就做到哪里。正是因为有了哈尔滨这个可靠的大后方根据地,以及全市人民极高的支前热情和忘我的革命精神,才使东北战场取得节节胜利,加速了实现全国解放战争全面胜利的历史进程,为我党初步摸索和掌握了一套管理大城市的办法和经验,为毛泽东思想的丰富和发展提供了革命建设理论基础,对东北人民的解放事业和全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重大的历史贡献。

发布于 2025-07-03 22:28
收藏
1
上一篇:聚焦6·26国际禁毒日,共筑无毒家园,守护生命健康 下一篇:关于全民国防教育日,这些知识点要知道→了解国防,共筑钢铁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