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粥锅用八吨铜铸成,直径两米,深一米五,是乾隆九年(1744)皇宫养心殿造办处制造。
初六,清帝指派蒙古王公一人,会同内务府总管大臣,率领一队内务府三品以上司员、厨师、杂役人等,监督称粮搬柴。将每一锅粥所需的米、豆、干果、柴等全部排列于大厨房门外。此项工作名为 “监称”,亦称作 “盘粮”。初七清晨,清帝委派一名蒙古王公为 “监粥大臣”,会同内务府司员下令升火(就是点火)。由经验丰富的僧人掌控熬粥火候,并依次将奶油、小米、江米、红枣、核桃、桂圆、瓜子、葡萄干等放入大锅内。清《燕京岁时记》记载:“雍和宫喇嘛于初八夜内熬粥供佛,特派大臣监视,以昭诚敬。其粥锅之大,可容数石米。” 此处 “初八夜内” 实则指初八凌晨。至初八丑时(约凌晨二时左右),粥已熬熟。到天明,“监粥大臣” 进宫复命,这一幕称作 “监粥”。初八凌晨,第一锅粥熬熟后,由皇帝派遣一至二名王公为 “供粥大臣”,他们的职责是带领内务府司员等,将粥盛入碗内,用托盘送至雍和宫各殿佛像前供奉,每尊佛像前供奉一碗、三碗、五碗不等。此时,殿内数百盏酥油灯置于供桌之上,香烟袅袅,鼓乐齐鸣。喇嘛们在法轮殿内开始念经。“供粥大臣” 完成工作后,进宫复命,此场景称为 “供粥”。

口罩前还没有栏杆,但也没有硬币。
需要说明的是,关于给百姓施舍粥一事,网络自媒体人和雍和宫的众多导游皆如此说法。当然,最主要的依据源于《帝宫佛影 —— 雍和宫与黄寺》一书。该书于 2014 年出版,至今已有十年。估计自媒体人和导游的说法也是源自这本书。但本人对上述说法存疑,原因如下:

网图,不知道是哪一年的事,应该是口罩前吧
由此可见,皇上赐粥施舍百姓这件事情,更像是一个象征或传说。名义上虽有,但实际上并未真正发生过。同治以后,国力衰退,五锅粥变为一锅,仅为一种象征。到光绪时期,这一活动则彻底取消。主要原因在于慈禧老佛爷不爱吃大锅粥。慈禧老佛爷爱干净,对大锅粥不感兴趣,她喝的是寿膳房特制的“蜜糖炒腊八粥”。从雍和宫腊八粥的演变可以看出,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国家实力的变化,这一传统习俗也经历了兴衰。在清朝后期,由于国力衰退和统治者个人喜好的影响,曾经隆重的雍和宫腊八粥活动逐渐式微直至取消。到了民国时期,虽有过几次施舍腊八粥的事情,但这与清朝乾隆时期的情况已有很大不同。如今,我们将这一民俗恢复起来,然而自媒体人在讲述时,可能由于没有注意到这件事的具体年代,错误地以为从乾隆时期就一直有向百姓施舍腊八粥的传统。实际上,雍和宫腊八粥的历史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发展轨迹。从清朝前期的隆重仪式和特定的分配方式,到后期随着国力衰退而逐渐变化,再到民国时期的偶尔施舍以及如今的民俗恢复,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背景和特点。我们在了解和传承这一民俗时,应该准确把握其历史脉络,避免产生错误的认知和解读。待续未完……有意见与建议赶紧提,欢迎之至,小编将于半年后再出一篇修订版,希望里面有你们的批评与建议,小编对采纳之处会标以文字说明。烦请收藏本文的,点个赞再走不迟。转发的,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