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和宫深度探秘(十九),天王院五大奥秘揭秘(5)

雍和宫深度探秘(十九),天王院五大奥秘揭秘(5)"/

雍和宫天王院(5)——四大天王像
在雍和宫天王院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四大天王像。这四大天王分别是:
1. "东方持国天王":手持琵琶,象征着调和与和平。他守护着东方,代表着财富和繁荣。
2. "南方增长天王":手持宝剑,象征着智慧与力量。他守护着南方,代表着智慧和增长。
3. "西方广目天王":手持琵琶或宝珠,象征着观察和洞察。他守护着西方,代表着财富和收获。
4. "北方多闻天王":手持琵琶或伞,象征着保护与遮蔽。他守护着北方,代表着智慧和知识。
这些天王像不仅具有强烈的艺术价值,而且蕴含着丰富的佛教文化内涵。
### 天王院的建筑特点
天王院是雍和宫中规模较大的院落之一,其建筑风格独特,具有以下特点:
1. "院落布局":天王院呈长方形,南北走向,东西两侧各有配殿,形成了严谨的对称格局。
2. "建筑风格":天王院的建筑风格为汉藏结合,既有汉族建筑的古朴典雅,又有藏族建筑的雄伟壮观。
3. "雕刻艺术":天王院的建筑构件、梁柱、斗拱等部位都雕刻有精美的佛像、莲花、云纹等图案,展现了高超的雕刻技艺。
### 天王院的宗教意义
天王院作为雍

相关内容:

书接上回

提起雍和宫的腊八粥,在北京可谓家喻户晓、声名远扬。其原因主要有二:一是熬粥仪式隆重,二是熬粥用料讲究。之所以说其仪式隆重,是因为此项活动已超出寺庙舍粥范畴,而是代表皇帝进行的宫廷庆典活动。

雍和宫熬粥的程序如下:

每至农历十二月初一日,清朝 “总管内务府” 便派遣众多司员,带领大批杂役人员,将熬煮腊八粥所需的小米、红枣以及各种杂粮豆米、干果等原料,连同熬粥所用的盆碗等用具、干柴等,在内务府进行查点定数。自初二起向雍和宫运送,直至初五日晚,备料工作方告结束。这一过程名叫“运料”。

粥锅用八吨铜铸成,直径两米,深一米五,是乾隆九年(1744)皇宫养心殿造办处制造。

初六,清帝指派蒙古王公一人,会同内务府总管大臣,率领一队内务府三品以上司员、厨师、杂役人等,监督称粮搬柴。将每一锅粥所需的米、豆、干果、柴等全部排列于大厨房门外。此项工作名为 “监称”,亦称作 “盘粮”。

初七清晨,清帝委派一名蒙古王公为 “监粥大臣”,会同内务府司员下令升火(就是点火)。由经验丰富的僧人掌控熬粥火候,并依次将奶油、小米、江米、红枣、核桃、桂圆、瓜子、葡萄干等放入大锅内。清《燕京岁时记》记载:“雍和宫喇嘛于初八夜内熬粥供佛,特派大臣监视,以昭诚敬。其粥锅之大,可容数石米。” 此处 “初八夜内” 实则指初八凌晨。至初八丑时(约凌晨二时左右),粥已熬熟。到天明,“监粥大臣” 进宫复命,这一幕称作 “监粥”。

初八凌晨,第一锅粥熬熟后,由皇帝派遣一至二名王公为 “供粥大臣”,他们的职责是带领内务府司员等,将粥盛入碗内,用托盘送至雍和宫各殿佛像前供奉,每尊佛像前供奉一碗、三碗、五碗不等。此时,殿内数百盏酥油灯置于供桌之上,香烟袅袅,鼓乐齐鸣。喇嘛们在法轮殿内开始念经。“供粥大臣” 完成工作后,进宫复命,此场景称为 “供粥”。

天亮后,初八当日白天,雍和宫全体喇嘛诵经一整天。由清帝指派几名蒙古王公为 “听经大臣” 来到雍和宫,坐在殿内听经,直至初九清晨。“听经大臣” 进宫复命后,雍和宫的熬粥仪式方告结束。

在清代咸丰朝以前,雍和宫每年共熬制 “腊八粥” 五大锅。第一锅用于供佛;第二锅进献给清帝和后妃等人御用;第三锅分赐给王公大臣和大喇嘛们食用;第四锅分赐给文武百官,同时将粥装入罐中,封寄给各省总督、巡抚等地方大吏食用;第五锅分赐给雍和宫里的众喇嘛食用。由于食粥对象不同,每一锅所用原料存在很大差别。前三锅有奶油和全份干果料,第四锅相较前三锅较为简单,第五锅为红枣、粮米等。最后将剩余材料与前几锅的剩粥混合在一起,熬一锅粥,作为对百姓的舍粥。

口罩前还没有栏杆,但也没有硬币。

需要说明的是,关于给百姓施舍粥一事,网络自媒体人和雍和宫的众多导游皆如此说法。当然,最主要的依据源于《帝宫佛影 —— 雍和宫与黄寺》一书。该书于 2014 年出版,至今已有十年。估计自媒体人和导游的说法也是源自这本书。但本人对上述说法存疑,原因如下:

首先,第一锅粥供佛,没老百姓啥事吧。第二锅粥进献给皇家,没老百姓啥事吧。第三锅粥分赐给驻京的蒙藏各部王公以及大喇嘛,没老百姓啥事吧。

有的人说,书写错了,其实是第四锅和第五锅的剩余给百姓。那再看看第四锅,是分给驻京的文武百官以及各省三品以上大员,全国各地和北京的相关人员,好家伙,上千人呀,一大坨人,够分的吗?

再看第五锅粥,给雍和宫常驻喇嘛。鼎盛时期有八百人,平时也有五百人。五百人分这锅粥,一人一小碗都可能不够。而且皇上御赐的粥,即便有多余,也就被喇嘛们喝了,怎么可能给老百姓剩下。

网图,不知道是哪一年的事,应该是口罩前吧

由此可见,皇上赐粥施舍百姓这件事情,更像是一个象征或传说。名义上虽有,但实际上并未真正发生过。

同治以后,国力衰退,五锅粥变为一锅,仅为一种象征。到光绪时期,这一活动则彻底取消。主要原因在于慈禧老佛爷不爱吃大锅粥。慈禧老佛爷爱干净,对大锅粥不感兴趣,她喝的是寿膳房特制的“蜜糖炒腊八粥”。

从雍和宫腊八粥的演变可以看出,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国家实力的变化,这一传统习俗也经历了兴衰。在清朝后期,由于国力衰退和统治者个人喜好的影响,曾经隆重的雍和宫腊八粥活动逐渐式微直至取消。

到了民国时期,虽有过几次施舍腊八粥的事情,但这与清朝乾隆时期的情况已有很大不同。如今,我们将这一民俗恢复起来,然而自媒体人在讲述时,可能由于没有注意到这件事的具体年代,错误地以为从乾隆时期就一直有向百姓施舍腊八粥的传统。

实际上,雍和宫腊八粥的历史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发展轨迹。从清朝前期的隆重仪式和特定的分配方式,到后期随着国力衰退而逐渐变化,再到民国时期的偶尔施舍以及如今的民俗恢复,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背景和特点。我们在了解和传承这一民俗时,应该准确把握其历史脉络,避免产生错误的认知和解读。

待续未完……

有意见与建议赶紧提,欢迎之至,小编将于半年后再出一篇修订版,希望里面有你们的批评与建议,小编对采纳之处会标以文字说明。

烦请收藏本文的,点个赞再走不迟。

转发的,请标明出处。

发布于 2025-07-03 05:16
收藏
1
上一篇:8.9万香客雍和宫朝圣祈福,头炷香得主喜获幸运,感受非凡美好 下一篇:北京拜佛首选之地,探寻雍和宫的宁静与神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