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1936年陕西风采,皮衣牛仔裤,时髦风范令人惊艳

林徽因1936年陕西风采,皮衣牛仔裤,时髦风范令人惊艳"/

林徽因是中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建筑师、诗人和作家,同时也是一位时尚女性。她的时尚感在当时的社会中相当突出,被誉为“民国第一美人”。
1936年在陕西的留影中,林徽因穿着皮衣搭配牛仔裤的形象,确实展现了她的时髦风格。皮衣在当时是比较前卫的时尚单品,而牛仔裤则是20世纪初从西方传入中国的,这两种搭配在当时的中国社会中是非常新潮的。
林徽因不仅在外观上时髦,她的穿着和打扮也反映了她独立、自信的个性。她的这种时尚感在当时的社会中非常罕见,因此她被视为一个时尚的标杆。可以说,林徽因的时髦程度在当时是相当高的。

相关内容:

文 | 六六鳞


编辑 | 六六鳞


那一年,是1936年。在陕西,一位身形纤细的东方女人站在城墙下。她穿着皮衣,搭着牛仔裤,把头发挽起,眼神坚定,像等待什么人似的站着。这样打扮的女人?在当时,几乎没人见过。皮衣配牛仔裤,在那个年代,算什么新鲜?这一幕留下了悬念,也重新定义了那个时代女性的边界。有人心里琢磨,她到底是谁,想干什么?


材料很清楚。林徽因,杭州出生,自幼沐浴在林家门第的书香与文化中。林家在那个旧中国是名门,林宗孟当过驻外公使,跟英国、法国人打过交道。辛亥革命前后,家里依旧坚持开明,自始至终浸着一种“我要培养新型中国人”的执念。她五岁启蒙是在林婉琼那里——姑母惜才,念诗写字,春风细雨。当时社会动荡,林家却不松劲,教育是头等大事。


八岁,林徽因跟随家人去了上海。英国小学,钢笔字,洋老师。她用印氏的语调读英语,学会了西方礼仪,见识了与江南家风截然不同的生活节奏。中西方的衣裳、习惯、谈吐,在她心中第一次产生冲撞。1914年,北京换新环境,各国使馆街头,摩登与旗袍并存。林宗孟给女儿足够的自由,他鼓励林徽因表达、尝试、思考,哪怕冒险不是规矩。


到1916年,她进入北京培华女中。英国教会背景,校服是改良旗袍。女生们一边学算术,一边聊时装。林徽因的漂亮总是被人提起,可她不爱张扬,衣服剪裁考究,却看不出千金小姐的傲气。新旧风尚在校门相遇,女孩们议论西方名媛,流行的头巾、外套,还有用风琴伴奏的晚会。林徽因对这一切有兴趣,却始终有自己的想法,没有盲从。


1920年4月,林徽因去欧洲。伦敦、巴黎,感受上流社会的沉静,也见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女性的变化。裙摆变短,举止变得直接——自由的气息在巴黎气味里溢出来。这一趟出国经历基本对她后面所有决策都埋下伏笔,不只是穿着。她在巴黎女子建筑师学院自信说出我就要做你们做的事。


照片流传下来,有据可查。1914年那批老照片,林徽因和小伙伴走在前王公馆门前。衣服合身利落,动作不局促。欧洲回来以后,林徽因彻底放弃了只做“安静美人”,衣着里那股视野与干练肉眼可见。那时候有一种自信是不小心流露出来的,她的自信则是骨子里生的。一种谁也模仿不来的风骨。


1921年,林徽因重新坐回培华女中的教室。中国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大潮里,少女们炒着“独立”与“自由”,教师换了观念,官方鼓励女孩子念书。她穿新式夹袄配窄裙,有时又披上一件英伦披肩,很少有重复样式。东西方的好东西,她都拿来按自己意思糅合,别人想学也学不像。


新月社聚会,林徽因和徐志摩、胡适一帮文人待在一起闲聊。照片保存下来,林徽因斜倚桌前,穿着剪裁新颖的旗袍、毛披肩。没有浮夸花色,配饰很简单,却让人移不开眼。谁都觉得,她是那帮文艺青年里最有主见的人。一段陈旧采访提过,她的衣着经常成为学校女生的谈资。她不在意这些评价。


1924年4月,泰戈尔访华。林徽因去迎接,徐志摩陪同。那天具体穿什么没人记得,可诗人写下了“天空的魔笛,爱上了大地的舞蹈”,大家都心知肚明。她给人的感觉不是倾城倾国的美,而是一种精神状态,一种可以熬夜熬事的硬气和温柔并存的气质。旁观者见到的是她的优雅,其实她自己更看重自由主动。


同年6月,林徽因和梁思成赴美国深造。宾大美术学院起步,最终选择了建筑。人们说林徽因的变化,从那一年开始最大。她的衣着,不再拘泥于旗袍马褂。图书馆,《纽约时报》阅览室,费城市政厅。街拍照片显示,林徽因手里夹杂草图本,身穿带帽风衣裂纹马裤,轮廓分明。美国的文化包容,给了她把任何元素揉成自己风格的机会。衣服,不只是衣服,更是一种主张或者姿态。


1928年,加拿大温哥华。林徽因与梁思成举办婚礼。那天没有西式长拖尾,她也没穿红绸子新衣,而是改良礼服,中西合璧。这件事让人议论许久。她的选择,尽量做到既顺父母心意也合自己本色,眼下看好像有点别扭——但没人能否认,她确实选了一条旁人没选过的路。


从留学生涯的合影可以比对,林徽因的穿衣风格日渐突出。她不仅把东西方的美学揉进日常,更把建筑那套“讲理性、讲线条”的审美带进服装搭配。照片里,她经常穿着干练的羊毛外套、直筒裤,眼神明显比之前有神了。她身边的人不再只有名门闺秀,还有研究生、工程师、报社编辑,各种不同身份的朋友。


回国。林徽因和梁思成在建筑行业算开新路。作为中国首位女建筑师,她的形象其实已经超出“家庭角色”、“文艺女青年”的范畴。她的衣着开始更注意功能和仪式之间的平衡。实用优先,线条突出,不花哨但一定有自己的特色。有一年,梁思成看她画图太晚劝她休息,她只抬头说一句“还有一笔”,继续伏案。有人质疑她太执着,她却自认“适合这样”,说不清为什么。


1932年,林徽因开始做田野调查。与传统印象不同,这时候的她更像一个“不怕苦、不讲究舒适度也要下现场”的工作者。照片能看到,她穿着简便布衣,袖口收紧,脚下是旧胶鞋。别人怕脏怕晒,她习惯了。她的整洁和硬朗,给男同事留下深刻印象。甚至在野外吃饭的间隙,也有人说她“有点倔,像男孩子”。谁能否认她的认真?


这一段,有意思的是,有的老学者说林徽因“太过前卫”,和中国的传统审美有点对不上,难成经典。也有人坚持认为,她的路就是在时代之外,不应该拿常规标准来框定。照片不会说谎。她总能从一堆杂物里穿出自己的轮廓感。主张?我不知道她真正想表达什么,那画面劲道,我还是喜欢。


1934年,她在学术圈越来越有名气,论文一篇接一篇。而在公开场合,林徽因总能掌握尺度。裙裾不过分张扬,发型简简单单,可无论走到哪都显得有分量。她的内敛和自持,反而成了一种“她只在意自己、别人的看法全是背景音”的洒脱。这里的矛盾很有意思,我其实不太确定她是真的不在乎旁人视线,还是压根在展示一种“自信”。


1936年最有名那张照片——皮衣配牛仔裤。陕西城墙下,林徽因单手插袋。牛仔裤当时在美国都还算新潮物件,国内没人敢穿。有人说她太大胆,有人一问才知道那是因为干活方便,她自己也说过“方便采风”。这是一种态度。好多年后,大家回看那照片,都说她早就实现了后来“女性独立,自主选择”的模样。这话也许只说对了一半。她是不是矛盾?也许。可她活得确实明白。


1937年以后,抗战局势恶化,林徽因一家的漂泊也就开始了。长沙、昆明,她在动荡中更显坚持。有同事记得,物资紧缺,林徽因常常修补同一件外套,却总在细节里换着点小心思。领口改一改,纽扣换个色。极简主义在当时是一种被迫的选择,但她做出了美感。旁观者羡慕不来。


1946年,北平。清华大学建筑系的林徽因,气场更内敛。照片能看出来,少了刚毕业那会儿的锋芒。衣服越发素净,动作懒懒的,有点像经历全世界“终于明白安静了最好”的女人。不过她朋友私下里依然幽默爽利,一点都不老派。


新中国成立,1951年。林徽因身体已大不如前,却参与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与施工。工地现场,女建筑师、头发盘起,军绿色工作服,面带微笑。随身携带的速写本角上磨损明显。她成了新中国时代精英女性的象征,却还是那副“随时能让你认出来她”的样子。与当年的疯狂少女判若两人——或者也没有?


1955年春天,林徽因病逝。岁月短暂,但故事留下没完。那张陕西城墙前的照片,如今成了中国现代女性的一个象征。皮衣牛仔裤,仍然流行。很多人感叹她时尚,其实她本来不是“追时尚”,而是在自己的日子里坚持一条很简单的路。至于什么是风格,是什么是先锋,大概只有她自己明白。


她的“前卫”到底是怎么养成的?有讲她眼界宽阔,见过世面,走过欧洲。也有人看中她做事的“倔”,任何流行元素到了她那里都变成了自己的东西。与其说她赶时髦,不如说她连“时髦”二字都懒得理,只做自己要做的事。有人不服,说她其实是时代宠儿,自己有底气才敢这么活。我反倒觉得,她很多选择其实很冒险,也可能是没得选,这不重要。


林徽因用一生示范了女性可以复杂,可以有阴柔也有果敢。可以是专业人士,也可以爱美。她爱旗袍,也穿牛仔裤;她敬仰传统,也敢于颠覆规矩。是不是有点莫名其妙?或者说是不是太极端?也许吧。每个人各有理解。她给后人留下的最大的东西,其实是那一种“敢于试一试”的敢劲。


八十年过去了。有人还在看那张1936年的照片。皮衣、牛仔裤、风扫过发梢,背景是一座老城。不会过时,也无所谓潮流。故事讲到这里,谁又能说清她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发布于 2025-07-02 20:43
收藏
1
上一篇:北京5日深度游,皇家秘径探秘+避坑攻略,人均1500元畅游帝都 下一篇:55岁王菲街头漫步,麻布裙演绎新时尚美学,松弛态度尽显洒脱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