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中国穆斯林回族正式名称的悠久历史与由来

探寻中国穆斯林回族正式名称的悠久历史与由来"/

中国穆斯林“回族”这一正式名称的由来,与历史和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回族”这个名称最早可以追溯到元朝时期。当时,由于历史原因,许多中亚、波斯和阿拉伯地区的穆斯林移民进入中国,他们主要居住在西北地区。这些移民被称为“回回”,意为“回教徒”或“回回人”。
随着时间的推移,“回回”这一称呼逐渐演变为“回族”。在明清时期,回族已经成为一个具有共同宗教信仰、语言、风俗习惯和民族认同的群体。在这一过程中,“回族”一词逐渐取代了“回回”,成为这个民族的正式名称。
“回族”这一名称的由来,主要基于以下几点:
1. 宗教信仰:回族信仰伊斯兰教,是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主要民族之一。因此,“回族”这一名称体现了他们对伊斯兰教的认同。
2. 语言文化:回族使用阿拉伯语、波斯语和汉语等语言,形成了独特的回族文化。这种文化认同也是“回族”名称的来源之一。
3. 历史渊源:回族的形成与元朝时期的中亚、波斯和阿拉伯地区穆斯林移民密切相关。他们在中国定居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民族认同。
4. 民族政策: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政府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将“回族”作为我国的一个民族,给予相应的民族政策和权益保障。
总之,“回族”这一正式名称的由来,是历史、文化、宗教和民族政策等多

相关内容:


“回族”是当代中国回回民族的正式名称。该词源自汉语拼音系统,由“回”和“族”两个独立含义的汉字组成,当它们结合形成“回族”时,便获得了新的含义(遵循汉语构词的一般规律)。前一个音节“回”是“回回”的缩写,指的是从中亚穆斯林地区迁入中国领土的早期移民。这些移民自公元7世纪中叶起从中亚穆斯林地区迁入中国。后一个音节“族”最早出现在商朝(公元前16世纪至11世纪)的甲骨文中,字面意思是“一捆箭”,后来演变为“部落”的意思;如今,它被用作另一个汉语词汇“民族”的组成部分。

“民族”一词由“民”和“族”两个汉字组成,各自具有独立含义。“民”在周朝(公元前1042年至225年)出现,指被奴役的人或部落。“民族”作为一个组合词是从日语中借用的,最初由梁启超在1899年发表的一篇文章中使用。汉字是从未明确的源语言翻译而来的。因此,无论将“回族”翻译为“回回部落”还是“回回民族”,这一汉语表达的含义都没有歧义。

“回族”一词的含义并无新意。然而,问题在于,该词是20世纪50年代中国政府发起民族识别运动时最具争议的元素之一。一些西方回族研究者认为,回族仅仅是一个宗教群体,而非独立的民族;他们认为“回族”是政府根据斯大林的民族范式“创造”出来的。本文的目的并非讨论政府的政策,而是基于历史文献,探讨“回族”这一术语本身的词源及其演变,旨在将“回族”一词及其所指的群体置于从古至今的历史脉络中,而非将其视为20世纪50年代中国中央政府新近“创造”的产物。


II. 词源

“回回”一词源自“回鹘”,即今天维吾尔族的名称。要理解“回回”的演变,有必要先考察维吾尔族的民族名称演变。在隋唐时期的中国历史文献中,维吾尔族的名称是“回纥”,如《魏书》、《隋书》和《新唐书》等文献中所记载。在唐贞元年间(公元785年至788年),回纥人请求唐朝正式将其民族名称改为“回鹘”。当时,回纥可汗谦卑地向唐朝皇帝提出请求,表示他们与唐朝曾为兄弟,如今则是翁婿关系(因为可汗娶了唐朝皇帝的女儿),作为女婿意味着成为“半子”。他说:“陛下若为西戎的侵袭感到忧虑,臣作为您的儿子,誓将率兵击败他们。臣在此请求将臣民的称号从‘回纥’改为‘回鹘’,意为臣民将如鹰隼般敏捷。”这里的“鹘”是一种鹰的名称,回纥人对此十分崇拜。从那时起,直到民国初年,“回鹘”取代了该民族之前的名称。20世纪40年代,在盛世才的统治下,维吾尔族的名称改为“维吾尔”,这是今天更常用的形式。

回到“回回”一词,我们知道该词早在北宋时期(公元960年至1127年)就已出现,见于沈括于1086年至1093年间撰写的《梦溪笔谈》一书。在这部关于技术和其他主题的短文集录中,作者记录了宋朝士兵在延安(与西夏王国南部边界相邻的军事哨所)传唱的一些战歌。其中一首歌的第四句写道:“旗帜如堆丝,北卫军士战回回。他们决心扫除通往安西的敌人,以便在黄河源头饮马。”


III. “回回”

南宋时期(公元1129年至1279年),宋朝屡遭其同时代对手的侵袭。除了西部的西夏,北部的金朝也是一个威胁。此时,蒙古人在蒙古高原的北部地区崛起,成为新的有影响力的力量。南宋频繁更换其外交和军事盟友。

在绍定五年(公元1232年),蒙古朝廷派遣使节前往南宋,目的是与南宋结盟对抗金朝。随后,南宋派遣使节回访蒙古朝廷。彭大雅(?—1245年)是南宋的一位朝请郎(南宋的高级官僚,七品官),作为使团成员之一,担任秘书,记录了这次官方访问。回到蒙古汗国后,彭大雅根据其亲身经历撰写了《黑鞑事略》一书。另一位南宋官员徐霆在1235年至1236年间访问了蒙古朝廷,并将其笔记交给了彭大雅。所谓的“黑鞑”指的是蒙古高原北部的蒙古人,与蒙古沙漠南部的“白鞑”相区别。彭大雅是第一个使用“回回”一词来指代从中亚和西亚地区来到中国的人群的人。这些人是在波斯和阿拉伯帝国统治期间移民到中国的,最早的移民可追溯至公元7世纪中叶。此外,穆斯林在1217年至1223年间的第一次蒙古远征后从花剌子模来到中国。彭大雅明确地将他们与维吾尔人区分开来。他几乎可以肯定是从他所访问的当地人那里借用了“回回”这一名称,因为该词在南宋统治的华南地区并未出现。


IV. 作为独立民族的官方注册

对“回回”一词词源的研究表明,该词最初并无宗教含义,仅仅指代民族。进一步的证据可以在元代中国历史文献中找到,如“术忽回回”(指犹太人)、“绿睛回回”(指基督教阿速部落)和“罗哩回回”(指吉普赛人)等表达。这些群体被归类为“回回”这一大类下的子类别,其民族性质显而易见。


V. 清代文献中的“回族”术语

“回族”一词出现在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刊印的《重修肃州新志》中,肃州即今天的甘肃省酒泉市。卷三十“西部边陲”一节提到,有三种“夷人”从哈密(今天新疆最东部的地区)迁至肃州卫:维吾尔人,他们在社会习俗上与汉人略有不同;哈喇回,他们的习俗与夷人相同;以及白面回回,即回族。今天,这些民族的男子以耕种为业,女子以纺织为业,他们都是清朝的边疆民族。他们中很少有人担任学者、官僚、商人或军人。


VI. 现代中国“回教”与“回民”(回族)的争议使用

鉴于“回教”一词不仅用于指代回族,有时也用于指代新疆的其他穆斯林群体,甚至包括国外的穆斯林,一些回族知识分子公开主张不应使用“回教”来指代回族。例如,回族知识分子黄镇磐在1908年指出,将“回”用于宗教而非民族是一个严重的错误,因为“回教依赖于一群人,而这群人信仰这种宗教”。他呼吁那些爱国且忠于伊斯兰教的人迅速纠正这一名称,并建议使用“回民”。


VII. 结论

本文旨在探讨“回族”一词的词源及其演变,从“回回”一词的考察开始,因为其词干构成了后来“回族”一词的基础。“回回”源自“回纥”,后来演变为“回鹘”,这是突厥部落的名称,即今天维吾尔族的祖先。

“回回”一词在蒙古汗国和元朝时期广泛使用,主要指代被蒙古远征驱赶到中国的花剌子模人,以及自公元7世纪中叶以来定居在中国的阿拉伯和波斯商人。

“回教”一词在元朝之后被广泛采用。该词反映了中国人对回族的认知积累,因为它通过宗教特征来区分回族。然而,“回教”源自“回回”,而非相反。“回教”仍然具有民族意义,指代一个民族定义的群体,而不仅仅是宗教含义。

“回民”一词既作为自指术语,也作为汉族对回族的称呼;它与“回族”一词的含义基本相同。“回民”是本文探讨的术语中最具活力的一个。从明朝至今,它在汉族和回族中广泛使用,既见于普通人,也见于官方文献。然而,“回族”一词在清朝开始作为“回民”的替代词使用,尽管其使用频率不如后者。

“回族”和“回民”的使用在现代中国回族与“回教”术语的争议中得到了凸显。出于隐蔽的政治动机,政客们故意曲解这一术语,为实际上是一种民族同化政策提供理论基础。经过长期在学术和政治上的斗争,回族最终在20世纪50年代得到了认可,“回族”和“回民”这两个词及其民族身份得到了正式承认。

参考文献

  1. Huang Guangxue, ed., Zhongguo de minzu shibie . Beijing: Minzu chuban she, 1995.(黄光学主编,《中国的民族识别》,北京:民族出版社,1995年。)
  2. Gladney, Dru C., Muslim Chinese: Ethnic Nationalism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1.(杜磊,《中国穆斯林:人民共和国中的民族主义》,剑桥,马萨诸塞州:哈佛大学出版社,1991年。)
  3. Lipman, Jonathan N., Familiar Strangers: A History of Muslims in Northwest China.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1997.(李普曼,《熟悉的陌生人:中国西北穆斯林的历史》,香港:香港大学出版社,1997年。)
  4. Wang Riwei, “Weiwu’er minzu mingcheng yanbian kao” in Yu Gong (Beiping), 7, no. 4 (1937): 27–45.(王日蔚,“维吾尔民族名称演变考”,《禹贡》,北平,第7卷,第4期,1937年,27-45页。)
  5. Shen Kuo, Meng xi bi tan . Taipei: Shijie shuju, 1966.(沈括,《梦溪笔谈》,台北:世界书局,1966年。)
  6. Tang Kaijian, “Meng xi bit an zhong Hui–Hui yi ci zai shi–jian lun Liao, Song, Xia, Jin shidai de Hui–Hui” , Journal of Northern Minzu University (Yinchuan), no. 1 (2014): 7–18.(唐开健,“《梦溪笔谈》中‘回回’一词再探——兼论辽、宋、夏、金时代的回回”,《北方民族大学学报》,银川,2014年第1期,7-18页。)
  7. Gu Yanwu, Ri zhil lu . First printed in 1760.(顾炎武,《日知录》,首次印刷于1760年。)
  8. Mirza Muhammad Qazvini, The History of the World–Conqueror. Translated by John Andrew Boyle.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58.(米尔扎·穆罕默德·卡兹维尼,《世界征服者史》,约翰·安德鲁·博伊尔译,剑桥,马萨诸塞州:哈佛大学出版社,1958年。)
  9. Bai Shouyi, “The Rebirth of the Hui Hui Minzu” in Bai Shouyi Minzu Zongjiao Lunji . Beijing: Beijing Teacher’s University, 1992.(白寿彝,“回回民族的复兴”,《白寿彝民族宗教论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
  10. Yang Zhijiu, Yuna dai Huizu shigao . Tianjin: Nankai University Press, 2003.(杨志玖,《元代回族史稿》,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
  11. Yu Xilu, Zhishun Zhenjiang zhi . Completed in 1333.(俞希鲁,《至顺镇江志》,完成于1333年。)
  12. Yao Dali, “Hui-Hui zuguo yu Huizu rending de lishi bianqian” in Beifang minzu shi lun . Nanning: Guangxi Teacher’s University, 2007.(姚大力,“回回祖国与回族认定的历史变迁”,《北方民族史论》,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13. Xu Ke, Qing Bai Lei Chao .(徐珂,《清稗类钞》。)
  14. Li Qian, Hui–bu Gongdu . Shanghai: Zhongguo yinshua chang, 1924.(李谦,《回部公牍》,上海:中国印刷厂,1924年。)
  15. Zhao Erxun, Qing Shi Gao . Completed in 1927.(赵尔巽,《清史稿》,完成于1927年。)



作者简介

万磊是马来亚大学历史学博士候选人,回族研究会会员。他于2012年在伊斯坦布尔出版了专著《身份与斗争:现代中国的回族》,并发表了十余篇中英文学术论文。他目前在中国河南省信阳农林学院担任教授。

法赫德国王伊斯兰研究中心成立于1983年,位于沙特阿拉伯利雅得,其使命是成为已故国王费萨尔·本·阿卜杜勒阿齐兹所设想的人性灯塔。该中心旨在通过开展研究和学术活动,推动文化和科学事业,丰富沙特阿拉伯的文化和知识生活,并促进东西方的合作。中心的活动包括讲座、研讨会、会议和圆桌讨论。中心设有法赫德国王图书馆、稀有手稿收藏、伊斯兰艺术博物馆和法赫德国王博物馆。中心还管理着一个活跃的访问学者项目。由于中心的重点是学术研究,研究部于2013年进行了重组,以深入分析当代政治思想、沙特研究、区域研究、阿拉伯语言研究和现代性研究。中心还与世界各地的多个研究中心在其研究范围内进行合作。

发布于 2025-07-02 03:42
收藏
1
上一篇:报纸版式,揭秘其三大核心功能 下一篇:1400万奖金盛宴!WCA电竞大赛两大手游成最大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