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新工体,现代技术赋能,传统外观焕新,2022年底惊艳亮相

北京新工体,现代技术赋能,传统外观焕新,2022年底惊艳亮相"/

北京新工体(原工人体育场)在2022年底完成了改造,这是一次结合现代技术与传统外观的创新复建工程。以下是一些关于新工体的基本信息:
1. "项目背景":新工体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原工人体育场建于1959年,是新中国成立十周年庆典的主要场馆之一。随着时代的变迁,原体育场设施老化,难以满足现代体育赛事和大型活动的需求。
2. "改造目标":新工体的改造旨在保留其经典的外观和历史风貌,同时引入现代技术,提升场馆的功能性和舒适度。
3. "改造内容": - "外观":新工体保留了原有的“鸟巢”式屋顶设计,同时在外立面加入了现代化的元素,使得整个场馆既具有历史感又不失现代气息。 - "内部设施":内部进行了全面升级,包括更先进的照明系统、音响系统、座椅以及更人性化的观众服务设施。 - "技术应用":在场馆设计和建设中,大量应用了现代科技,如智能监控、环境控制系统等。
4. "功能拓展":改造后的新工体不仅能够举办体育赛事,还能举办大型演唱会、文艺演出、商业活动等多种类型的大型活动。
5. "开业时间":新工体在2022年底正式对外开放,为北京乃至全国的文化和体育事业增添了新的活力。
新工体的复建不仅是对历史文化的传承,也是对现代城市建设的一次成功实践

相关内容:

没有雕梁画栋、没有华丽装饰,简约的清水混凝土“素颜”模样,致敬建筑传统与北京城市记忆。北京工人体育馆改造复建工程进展顺利,已进入地上主体结构施工阶段。作为2023年亚洲杯开闭幕式和决赛的举办地,新工体将于2022年底全新亮相。

提起北京工体,每个热爱体育的人都能讲出一段自己的独家记忆。1959年第一届全运会的举办地、1990年第十一届亚运会圣火点燃的地方、2001年第二十一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开闭幕式场地……作为首都十大建筑之一,没有门牌号的工体见证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历程。

北京工人体育馆远貌。

因此,当工体改造复建的消息传出后,人们不禁好奇,新工体将是什么模样?

答案是——既传统,又现代。

根据方案,工体改造复建将坚持“传统外观、现代场馆”的设计理念。传统外观,是指改造后的工体将保持原主体椭圆形造型基本不变,保持外立面形式和比例基本不变,保持原有特色元素基本不变,恢复庄重典雅的建筑风格。而9组雕塑也会原样保留,为市民留住熟悉的城市记忆。

北京工体改造复建施工现场。

现代场馆,是指此次改造将按照国际一流专业足球场的标准,采用最新的看台碗设计、罩棚构造技术、电视转播技术、音响声学技术等,通过提升看台坡度、加大座椅间隔,使观赛环境更为舒适。“改造提升后,新工体的座位数将达6.5万个。”项目经理李欣说。

传统外观对建设团队来说是一次高难度还原的挑战。现场清水结构负责人李东就说,保持外立面形式和比例基本不变,就包括外立面支柱的长细比基本不变,不能让它“变胖”了。经过受力分析计算后,要保持比例基本不变,只能采用清水混凝土工艺,不外挂任何板材或石材,这样,结构尺寸就等于最终的装饰尺寸。

北京工体改造复建施工现场。

清水混凝土又称装饰混凝土,一次浇筑成型,不做任何修饰,最大的特点就是接近混凝土本身的色调,自然且更符合环保要求,故而有“素颜美女”的俗称。

“相比于普通的混凝土工艺,清水混凝土对精确度更讲究,浇筑前模板上哪怕有一道划痕,浇筑后都能显形。”李东说道。为此,项目团队首次在模板加工中引入数控机床,通过数字化计算,从源头上保证生产出的模板能达到毫米级精度。

除了少数设备用房,工体改造复建工程的大部分结构都采用了清水混凝土工艺,是迄今为止国内清水混凝土工艺应用规模最大的单体建筑。

按照计划,新工体将于2022年底全新亮相。改造后的工体在恢复原有开阔、疏朗空间形态的基础上,还将与城市轨道交通无缝连接,横跨东西的地铁3号线和贯通南北的地铁17号线均可抵达新工体。

编辑:彭丹

图片:视觉中国、北京日报

发布于 2025-07-01 11:14
收藏
1
上一篇:北京记忆复苏!新工体“死忠看台”亮相,内部设计揭秘引期待 下一篇:北京新工体盛大启幕,引领城市文体新地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