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重阳两相映,赏菊登高,共觅秋色节令之美

寒露重阳两相映,赏菊登高,共觅秋色节令之美"/

寒露遇上重阳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两个极具特色的节日。这两个节日的结合,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也展现了节令之美的独特魅力。
寒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七个节气,标志着天气逐渐转凉,露水增多。此时,大地开始披上金黄色的外衣,秋意渐浓。寒露时节,人们会感受到一丝丝的凉意,但同时也能欣赏到秋天独特的美景。
重阳节,又称重九节、登高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源于古代对山岳的崇拜。重阳节在农历九月九日,正值秋高气爽之际,人们有登高赏菊、饮菊花酒的习俗。重阳节也是敬老节,人们会向长辈表达敬意,祈求健康长寿。
寒露遇上重阳节,两者相得益彰,呈现出一幅美丽的画卷。
首先,赏菊是重阳节的传统习俗之一。菊花,被誉为“花中隐士”,其清雅高洁的品质,与重阳节的内涵相契合。在这个时节,菊花盛开,五彩斑斓,人们纷纷前往菊花展,欣赏各种品种的菊花,感受秋天的气息。
其次,登高是重阳节的重要活动。登高望远,可以远离尘嚣,感受大自然的壮美。在寒露时节,登高赏景,既能锻炼身体,又能陶冶情操。此时,登高望远,可以看到层林尽染、

相关内容:

“寒露惊秋晚,朝看菊渐黄。”北京时间10月8日3时00分将迎来寒露节气。北方已入深秋,虽蝉噤荷残,但菊花盛开,霜染红叶,别有一番秋日美景,而此时的南方刚刚入秋不久,红黄夹杂、俏丽多姿。

寒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七个节气,也是秋季的第五个节气。民俗学者、天津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王来华介绍,二十四节气中带“露”字的节气有两个,一个是秋分节气前的白露,另一个就是秋分节气后的寒露。白露是炎热到凉爽的开始,寒露却是凉爽到寒冷的转折,这三个节气相连,记录了一段夏季与秋季交替的冷暖变化。

寒露过后,日照减少得更多,热气慢慢褪去,寒气渐渐增加,昼夜温差变得更大,北方的空气也随之干燥起来。

今年寒露节气当天的农历时间是九月初六。王来华说,古人根据对大自然的观察,将寒露分为三候:一候鸿雁来宾,二候雀入大水为蛤,三候菊有黄华。其中,“菊有黄华”强调了九月菊花开放,白、红、黄、紫,颜色相间;直、卷、挑、乱,姿态各异。正因为“菊有黄华”,深秋照样是生机勃勃的,于是,农历九月又有了一个雅致的名字——菊月。

菊花,被中华文化赋予了丰富的象征意义,体现着坚韧、高洁、超然、逸致等多个品质特征。文人墨客大都爱种菊、赏菊、咏菊、画菊,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句,最为人们所熟知的便是陶渊明的那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外还有“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园林尽扫西风去,惟有黄花不负秋”等,佳句连篇,不胜枚举。

10月11日,农历九月初九,将迎来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重阳节。王来华表示,今年的重阳节赶在了寒露节气内。“九九重阳”寓意吉祥,自古以来,民间便有重阳秋游、赏菊、登高、祭祖等习俗。后来,重阳节又添加了敬老、尊老的美意,大家纷纷把重阳节看作尊老节,登高赏秋,敬老感恩。

“开门忽惊叹,秋色已如许”。寒露时节,从北到南,由西向东,秋色或深或浅,浓淡不一,千种姿态,百般变化。在秋色中漫步,感受大自然的馈赠,正所谓“阅尽满眼秋色,最是人间值得”。

统筹:刘心惠、邵香云

记者:周润健

海报制作:安宁

新华社国内部、新华社天津分社联合制作

来源: 新华社

发布于 2025-05-17 16:13
收藏
1
上一篇:清水花谷菊花盛宴,丰收美景,赏食两宜,带回家共享秋韵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