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碚江边的磐石,又叫白鱼石)
综上所述,“碚”,其实就是江边的大石;若是江中的大巨石,那就有可能要改称岛了。即便是今天看来已经是岛的“白鱼石”,它也曾经是“三面临水,一面靠岩。一道因50年代疏通河道,白鱼石中部被炸毁而形成河道隔离出一条巨大‘石鱼’卧立江中。”上面的探索应该是一种浅层次的,更深层次的探索应该是语源的,也就是说,为什么要把这种石头叫做“碚”。据我的研究,“碚”字只在巴国故地用,不论是北碚,还是虾蟆碚,还是十二碚都没有超越这个范围。因此,我认为“碚”字来源于巴。巴人居住地旁的山叫巴,居住地旁的江河也叫巴,后来,山叫巴山,江河叫巴江、巴河。巴人居住地旁的巨石(或者石山)叫巴,而后就称所有这样的巨石叫巴。汉字中有一个字叫“岜”,其意为“石山”,应该就是这一语义的另一种写法。随着语言的变化,称民族仍作巴,而石头已经变音叫“碚”了。
为了证明“碚”字来源于“巴”,我们可以做一点实证。因为“碚”字出现晚,我们就用“涪”来论证吧,反正我认为“碚”“涪”都来源于“巴”。涪,隶变之前声符“咅”为“否”,读pi,成语否极泰来就是这么读的。涪,上古、中古读音为pi或bi,后来才读fu。不论pi、bi,还是fu,都是与巴人-土家族称紧密相连的词,先秦有“南国(服)孳,敢陷虐我土”,《华阳国志》有“白虎复夷”,后世有土家人自称“毕兹卡”。其中的、复、毕与涪是不同时代的读音,这些词肯定与“巴”有密切关系,一般说法是“自称”,如土家族人自称毕兹卡。其实我们用巴人老祖宗伏羲之“伏”的变读来作证,可以把bi、fu、pao都串到一块了,伏羲、又称宓羲、庖羲,其中庖(pao)与巴(ba)的读音很近了。
再,我们还可以从理论的角度来分析由巴(ba)演变为碚(bei)的可能性。首先由ba演变为bai,这不难;而后由bai演变为bei,这也不难吧?而且,这个演变的时间是几千年,甚至更长。王力先生在讲《汉语语音史》时说,演变还有一种“偶然性”出现,它的变化不是必然的,并且也很难找到规律。最后,我给本文做个总结:碚,江边的巨石。

不同角度拍摄的金刚碑(金刚碚得名的碚石)
文章作者:姜孝德
作者单位:重庆市江北区文化馆(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