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上海大厦旧称“百老汇大厦”,其坐落在黄浦江之滨、苏州河畔,由英国设计师佛兰赛设计,建于1934年。它拥有当时沪上最高的观景餐厅及露台,至今仍是上海的城市标志性建筑之一。上海大厦与我的家族十分有缘。 

点击查看清晰大图
弥足珍贵的回忆
1949年,陈毅率领第三野战军解放了上海,接管了百老汇大厦。我姑父管易文(关锡斌)被任命为华东军政委员会第一任交际处处长,与姑母黄范(范文珠)及表姐小管一起入住百老汇大厦。那年,表姐小管才三岁,小女孩没有洋娃娃做伴,宋庆龄就送了个给她玩。
小管曾回忆过当年住在百老汇大厦时的一段往事:那时,他们曾遇上国民党飞机轰炸,警报声经常响起。窗子上都贴着“米”字纸条。她问其父亲,为什么要贴这么多纸条,父亲告诉她,是为了防空。年幼的小管还不懂什么叫“防空”,以为贴了纸条,飞机就不会来轰炸了。其实,这是为了防止飞机扔炸弹时玻璃被震碎;即使震碎了,也不会一块块掉下来。
我表哥关愚谦在其所著的《浪》一书中,对百老汇大厦也有一段回忆:“总算打听到了,父亲住在上海外白渡桥苏州河边的上海饭店(即百老汇大厦)。饭店接待处的人起初不愿说出管处长的房号,我姐姐也不愿道出自己的身份。双方僵住了。我开始不耐烦了,说:‘管易文是我爸爸。’一听说我们是管处长的孩子,接待处的人特别和气礼貌起来,把我们带到最高一层的特级房间。我们坐了下来,环顾四周,这是一个相当大的客厅,完全是西式布置,舒适的沙发,大小俱全,地板则是用镶花木条拼起来的,油光锃亮,上面一定打了蜡。我站了起来,走到窗口,外滩市景一览无遗,真没想到我这么快就能走进这样的高级饭店。我正在欣赏窗外的景色,忽然一个三四岁的小女孩追着一个玻璃球,从另外一个房间跑了进来,她长得非常惹人爱,这小球正好滚到我脚下,我把它拾起来递给她。她一点儿不怕生,从我手里接过球,笑眯眯地看着我。‘小妹妹,你叫什么名字?’‘小管。’”

当年,同住百老汇大厦的还有陈云等人。1951年,上海市政府将百老汇大厦改名为“上海大厦”。
1962年秋冬,郭沫若来沪小住。我父亲范文伟当时在市政府机管局交际处任科长,负责接待他。郭沫若的第二任妻子郭安娜当时就住在上海大厦,为感谢大厦员工对安娜的照顾,他特为大厦题写了“登上天梯十八重,汪洋上海鼓东风,春申水涨铺银浪,万顷楼台映日红”的字幅。如今,该字幅仍挂在上海大厦18楼的贵宾会客厅内。
鲜为人知的是,郭沫若当年还兴致勃勃地为我父亲也写了一幅字,是毛泽东诗词《十六字令》的第一首:“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他的字体豪放洒脱,整幅字弥足珍贵。
颇受青睐的观景露台
长期以来,上海大厦18楼露台一直是中央领导、上海市委及市政府领导陪同外国元首等贵宾俯瞰外滩景色的最佳地点之一。如今的18楼,依然能可以看到一块写着“世界各国领导人和友人莅临上海大厦登高瞰市容”的铭牌。从1956年起,共有超过120批各国领导人和国际友人登上了观景露台,其中,有时任苏维埃最高主席团主席伏罗希洛夫、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主席金日成、柬埔寨首相西哈努克亲王,还有法国总统、也门总统、阿根廷总统、赞比亚总统、泰国总理、日本首相等。

上海大厦屡屡出现在人们的镜头中
刘少奇、周恩来、董必武、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曾登上露台视察上海市容和建设。周恩来对18楼露台十分青睐,每次陪同外国元首前往上海大厦时,他总要去那里。1973年9月,病中的周总理陪同时任法国总统蓬皮杜前往上海大厦,在18楼贵宾休息厅稍作休息后,他便陪外宾去露台眺望外滩和市区风光,开启了中法友谊的新篇章。
与偶像见一面
上海大厦是当时沪上闻名的宾馆之一,属市政府机管局管辖。所以,我父亲也经常陪宾客去那里或上18楼露台观光。我母亲吴丽娟从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一直在市卫生局外事处工作,负责医卫系统外宾的接待工作,她也曾多次陪外宾上18楼露台观景。

上海大厦的内部装饰,融入了现代美学的发展趋势
记得上世纪70年代,革命现代舞剧《红色娘子军》红极一时。女主角吴清华的扮演者叫薛菁华,她的父亲薛斐然在上海大厦卖品部工作,与我父亲很熟。我妹妹当时很喜欢舞蹈,又是《红色娘子军》的粉丝,父亲便通过薛斐然,让我妹妹与“吴清华”见了一面。
上世纪80年代,我也曾登上过上海大厦18楼观景露台。去年,我再次登临,不由感叹:几十年过去了,外滩老建筑都在,而新大楼也多了不少。新老建筑的融合,带来了时空交错的震撼感。

作者的姑母黄范在百老汇大厦(今上海大厦)中的旧影
时报贴士
上海大厦
有九十多年历史的上海大厦,是外滩的一块瑰宝。其属外滩14栋近代历史文物保护建筑之一,曾经拥有上海最高的观景餐厅、最早的楼内停车场。它与人来人往的外白渡桥形同姐妹,共同构筑了一道独属外滩的美丽风景线。
上海大厦是历史的见证者,忠实地记录着上海的变迁。而上海大厦也是年轻而充满活力的,其内部装饰不仅体现出原有的建筑风貌,更融入现代美学的发展趋势,现代化的娱乐设施,尽显人性化经营理念,让人时时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时代气息。
文:范基农图:范筱明、摄图网、范基农编辑:杨延超特别声明 由于条件所限,可能出现未署名的原创图片或文字,在转载之前无法与权利人联系授权及稿酬事宜。热忱欢迎权利人与编辑部联系署名授权、稿酬等事项。推文内容信息供参考,以现场实际情况为准。邮箱:simonedeb@163.com 



弥足珍贵的回忆
1949年,陈毅率领第三野战军解放了上海,接管了百老汇大厦。我姑父管易文(关锡斌)被任命为华东军政委员会第一任交际处处长,与姑母黄范(范文珠)及表姐小管一起入住百老汇大厦。那年,表姐小管才三岁,小女孩没有洋娃娃做伴,宋庆龄就送了个给她玩。

当年,同住百老汇大厦的还有陈云等人。1951年,上海市政府将百老汇大厦改名为“上海大厦”。
1962年秋冬,郭沫若来沪小住。我父亲范文伟当时在市政府机管局交际处任科长,负责接待他。郭沫若的第二任妻子郭安娜当时就住在上海大厦,为感谢大厦员工对安娜的照顾,他特为大厦题写了“登上天梯十八重,汪洋上海鼓东风,春申水涨铺银浪,万顷楼台映日红”的字幅。如今,该字幅仍挂在上海大厦18楼的贵宾会客厅内。
颇受青睐的观景露台

与偶像见一面


时报贴士
上海大厦
有九十多年历史的上海大厦,是外滩的一块瑰宝。其属外滩14栋近代历史文物保护建筑之一,曾经拥有上海最高的观景餐厅、最早的楼内停车场。它与人来人往的外白渡桥形同姐妹,共同构筑了一道独属外滩的美丽风景线。
上海大厦是历史的见证者,忠实地记录着上海的变迁。而上海大厦也是年轻而充满活力的,其内部装饰不仅体现出原有的建筑风貌,更融入现代美学的发展趋势,现代化的娱乐设施,尽显人性化经营理念,让人时时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时代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