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锅肉又吃腻了?

”——别急着翻白眼,四川人自己都承认,这道菜要是做不好,真能把人劝退。

肥瘦相间的猪后臀肉先煮再炒,豆瓣酱一爆锅,厨房瞬间像开了外挂。
可很多人炒完一尝:肉柴、酱咸、蒜苗还发苦。
问题出在“回锅”这一步被偷懒了。
老成都人煮肉时扔两片姜、一小撮花椒,水刚滚就关火,靠余温把肉浸到七成熟,切片时才不出水、不碎边。
炒的时候别心疼油,豆瓣酱下锅前用刀剁碎,甜面酱只给半勺,多了就盖掉豆瓣的醇香。
蒜苗分两次放,梗子先下锅提味,叶子最后翻两下,颜色才活得起来。
麻婆豆腐的坑更隐蔽。
牛肉末换成猪肉末,豆瓣少了,花椒粉最后撒,豆腐没味还发酸。
新津那边的老师傅教一招:牛肉末先用料酒、酱油腌五分钟,下锅炒到微焦,再下豆瓣酱,肉末吸足红油,豆腐才挂得住味。
花椒别用粉,现炒现磨,麻味像电流,一闪而过却全身发麻。
水煮鱼想不腥,鱼片别冲水,厨房纸吸干再腌。
盐、料酒、淀粉比例1:1:2,抓到手发黏,鱼片下锅不散。
豆芽垫底前用热油爆一下,去生味还能吸汤。
现在流行用黑鱼,肉厚刺少,但老饕还是认草鱼,刺多却鲜得直白。
夫妻肺片最尴尬的是外卖。
红油一冷就凝,牛肚咬不动。
在家做,牛杂先卤后晾,切片时刀口蘸热水,红油现泼,花椒粉、花生碎、香菜末分层撒,吃之前再拌,口感才脆。
宫保鸡丁的糖醋汁黄金比例是3:2:1(糖:醋:酱油),但火候比比例更关键。
干辣椒段下锅十秒就得倒鸡丁,久了辣椒发黑发苦。
花生米别提前炸,起锅前撒,余温烘出香气。
毛血旺的火锅底料别直接扔锅。
先用牛油炒化,加豆瓣酱、豆豉、姜末炒到油红发亮,再倒水。
鸭血提前焯水去腥,毛肚七上八下,黄喉最多烫五秒,老了嚼不动。
素食版用豆筋替代毛肚,吸饱汤汁,比肉还香。
鱼香肉丝的泡椒要选带酸头的,剁碎后连汁一起炒,酸味才立体。
糖醋比例按个人口味调,但别省那勺料酒,去腥提鲜全靠它。
辣子鸡丁的辣椒别只图辣,二荆条增香、朝天椒提辣、花椒点睛。
鸡丁炸两遍,第一遍定型,第二遍逼干水汽,外壳焦香,内里多汁。
东坡肘子想不腻,焯水时加一把面粉,吸附杂质。
炖的时候别盖严,留条缝让腥味散出去。
收汁前把肘子捞出来,汤汁单独收浓,再淋回去,肉皮亮晶晶,筷子一碰就脱骨。
开水白菜的汤要清到能照镜子。
老母鸡、老鸭、火腿、干贝先焯水,再小火吊六小时,中间用鸡胸肉茸扫汤,吸掉杂质。
白菜心蒸三分钟就够,软而不烂,汤一淋,鲜得眉毛都要掉。
川菜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
郫县豆瓣有酒厂推出“三年陈”,酱香更厚;花椒开始分产地,汉源青花椒麻得清爽,大红袍香得悠长。
就连回锅肉,也有年轻人用空气炸锅先烤后炒,少油却够香。
说到底,这些菜是四川人写给生活的情书。
辣是热烈,麻是缠绵,甜是和解,酸是清醒。
厨房里的烟火气,才是川菜最地道的灵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