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人”两个字,你一念出口,脑子里是不是先蹦出“钱”“欲”“骗”三连击?

别急着点头,我上周刚陪闺蜜把她的“元宇宙男友”拉黑,十一个月,花了她六万八,连对方真名都没摸清——数字情人,比外卖小哥还难追责。

别把锅全甩给钞票。
社科院把28%的“物质型”踢下神坛,精神依赖型却飙到39%,翻译成人话:更多人只想找个人回微信,而不是回银行卡。
你以为你在谈情,其实你在充值情绪会员,到期不续,秒变“已读不回”。
新玩法更野。00后直接签“恋爱合同”,三个月一评估,KPI写清楚:陪聊时长、礼物上限、分手方式,违约赔两千。

听起来像招聘,人家觉得高效——反正迟早心碎,不如把碎片提前标价,省得法院见。
可法院还是见了。
去年情感经济纠纷涨23%,法官看着微信转账记录,把“宝贝节日快乐”认定为欺诈要件。
一句话,红包备注别写“爱你”,写“借款”才安全,浪漫不了一点。

最惨的是“证据狂”。
六成多人把聊天记录当护身符,截图、云盘、公证处一条龙,结果手机一摔,爱情尸骨无存,硬盘成了骨灰盒。
焦虑值是普通人群2.3倍,睡得好才怪。
想上岸?

先算笔“情感资产负债表”:左边列你投入的时间、眼泪、睡眠,右边写他能给的陪伴、资源、快乐,净值负一次就止损,别等破产清算。
实在手痒,把重要记录扔第三方存证,比“仅自己可见”靠谱,至少法官认。
最后一句,别问我怎么懂这么多,问就是交过学费。
情人关系不是洪水猛兽,也不是救命稻草,它更像一场限定期限的合伙生意,你签的不是爱,是风险告知书。

看清楚小字再落笔,比哭到凌晨三点有用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