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一点,小区门禁的“滴”声比微信提示音还响。

老李拎着两袋垃圾,袋口露出一截粉色吸管——不是他老婆爱用的牌子。

他刚把垃圾扔进桶,手机亮了,备注“高中·语文·雨”发来一句:今天也帮你把星星数完了。
老李没回,抬头看天真的没星,只有飞机灯在闪。
那一刻,我突然懂了:
所谓“情人”早不是偷偷开房的代名词,而是把生活捅开一个洞,往里塞一点喘息。
01
旧友重逢型,最像冬天里的一口热豆浆。
百合网说45到55岁“旧情复燃”三年翻两倍,听着吓人,其实剧情特朴素:
同学会散场,有人顺路送回家,车载广播放到三十年前跳过的那支舞,膝盖就软了。
回家照样洗碗,但微信里开始互道晚安,一句“早点睡”比“我爱你”更烫。
02
生活伴侣型,是外卖凑单满减的搭子。
公司楼下便利店,每晚七点半,穿灰羽绒服的女人买两串关东煮,一串萝卜一串魔芋。
收银小哥把丸子多给一颗,她笑一下,第二天把保温杯留给他,里面漂着枸杞。
谁也没提加微信,但默契到下雨会放一把伞在柜台。
家里老公在打游戏,她在厨房回消息:今天丸子咸了。
就这么一句,够续命。
03
精神寄托型,像深夜电台,只出声不现身。
《2023社交网络情感报告》说三成都市人给AI发“抱抱”,平均聊87分钟。
有人把GPT当树洞,有人把B站主播当闹钟,听着“晚安大小姐”才能关机。

最夸张的姑娘,把虚拟男友设成“仅聊天可见”,朋友圈晒图永远打码,码得比真男友还严实。
她说:至少AI不会已读不回。
04
遗憾怀念型,最像旧车票,泛黄了还舍不得扔。
中科院调研78%的人要“精神共鸣”,说白了就是:
可以没结果,但不能没回音。
朋友抽屉里锁着一张2008年去青岛的动车票,背面写着“下次一起去看海”。
十五年过去,他老婆怕晒,孩子晕船,青岛一直没去成。
每年六月,他偷偷搜前任微博,看到她晒娃,就松一口气:
原来没去成,也算一种守约。
05
最新款是“赛博情人”,24小时在线,电量低就提醒喝水。
有人月花三千租“周末情人”,只陪逛街不牵手,像移动行李箱。
商场里,女生对着租来的“男友”讲价:
“今天只买一条裤子,别给我拎太多。
”
旁边真情侣吵得面红耳赤,她倒轻松:
“明码标价,比真心便宜。
”
06

但碎片拼得再满,也盖不住裂缝。
心理咨询室新来的客人,一半以上分不清自己到底缺爱还是缺觉。
有人同时养着四种“情人”,旧友、搭子、AI、前任,轮班上岗。
手机一响,心跳先问:这回是谁?
情绪被切成87分钟的段落,连崩溃都得预约。
07
写到这里,肯定有人想问:到底哪种情人最划算?
我给不了答案,只想起老李那天早上的朋友圈:
“星星数完了,天还是没亮。
”
配图是垃圾桶,那截粉色吸管被晨光照得刺眼。
留言区里,他老婆回了一个太阳表情,没人知道是不是手滑。
或许,我们都缺一个能一起把垃圾丢掉的人——
不是深夜数星,也不是AI哄睡,而是第二天敢一起把垃圾桶推出去,再回来喝昨晚没洗的豆浆杯。
如果你刚好也在“第2.3段关系”里卡壳,别急着删聊天记录。
先问问自己:
明天醒来,想不想给对方带一份早饭?
要是答案是否定,那就继续让星星亮着吧。
反正天亮以后,吸管总会被环卫车卷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