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北京,胡同之外,街巷夹道里的深厚文化底蕴

漫步北京,胡同之外,街巷夹道里的深厚文化底蕴"/

您说得非常对!北京的魅力远不止于那些闻名遐迩的胡同。它的街道、巷弄、甚至更小的夹道,每一处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生活信息,是理解这座古都肌理的重要部分。
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看北京街巷的“学问”:
1. "历史格局的遗存:" "棋盘式布局:" 许多区域,尤其是明清时期形成的城区,街道呈现出相对规整的棋盘式格局。虽然经过现代城市发展有所改变,但一些主干道和街巷的走向仍能反映当年的规划思想。 "轴线对称:" 以皇城、紫禁城为核心的轴线影响力,会体现在一些街道的走向和重要节点的分布上,即使现在看不明显,其历史成因也值得探究。 "“胡同”的衍生:" “街”通常是较宽、较主要的道路,连接着重要的城门、衙署、市场或皇家园林。“巷”往往是较窄的侧路,依附于主街或胡同。“夹道”则更窄,常常是进出院落、特定区域的通道,甚至是连接两个平行巷或主街的捷径。它们共同构成了复杂的网络。
2. "名称中的文化密码:" "数字与方位:" 很多街道、胡同的名字直接用数字(如“五道营”、“八条”)或方位(

相关内容:

有名胡同三千六,无名胡同多如牛毛

不过,北京可不光胡同的文化深厚

它的街、巷、夹道都大有学问

很多胡同其实也是由街巷变过来的

不知道您对北京的街、巷、夹道了解多少

今天就来了解一下吧!

首先来谈一下北京的胡同

胡同

胡同这个名字是从元朝才开始有的,属于蒙古语。从1267年元代定都北京的时候就沿袭下来的说法,至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

大家普遍认可北京的第一条被称作“胡同”的巷子是“砖塔胡同”。到明朝时期,这条胡同就已经被视为京城的古迹并被记录在书中。

斑驳的门牌见证着胡同的变迁

慢慢地,越来越多的巷子都改叫“胡同”,到后来也有了“有名胡同三千六,无名胡同多如牛毛”的说法。胡同成了北京人的生活场所,也蕴含了京城的文化气息。

要想深入了解北京的胡同文化,了解北京的街、巷、夹道也必不可少。

街,其实就是宽阔笔直的大道。街两边也得是以商铺为主的道路。一般比较宽,至少得在24步以上的宽度才能称之为街。

北京的街道之间大都参考《考工记》里的王城规划,主要道路基本大都是以“井”字建成,相互之间的路口也都是垂直的。

北新桥

但北京街道的命名对于一些游客来说就不太友好了。如果要是以“南北为路,东西为街”的规律来游玩的话,您会发现北京的方向是“上西下东,左西右东”。

老北京的街道里面,“路”几乎没有,在二环以内您很难找到一条“路”。北京的路名大都是后来改的,为了纪念某位名人的,如“赵登禹路”等。

老北京的街道大都以城门来命名。比如常说的东直门内大街,前三门大街等。而街道的规模不同,也有大街和小街之分,如朝阳门北小街、西直门南小街等。

老北京城内被东南西北四条方向的各个街道划分成一块块长方形,这些长方形是供人居住的,也就是小区,咱们现代人说的居民区。这些被划分出的“居民区”也叫做“坊”。

从元代开始,北京城就被划分为大大小小数十个坊。到了清朝北京更被分为“皇城六坊、内城二十坊和外城八坊”

白纸坊是北京仅存的坊制地名

这么多居民住在坊里,通行也是个大问题。那么坊与坊之间的小道也就承包了这里居民的交通出行,这些小道就是我们常说的“巷”。

这个巷跟南方的巷子、里弄等名称是一个意思,就是胡同。这些居民区的胡同可不能乱串,不然丢了东西、出了事故算谁的?

△现在最好也别到处乱串……

为了保护居民的安全,各个坊还设有高墙,也就是坊墙。这些高墙和街巷一同分隔着各个坊,也能保护坊内居民的安全。现在仍有不少胡同在名字中保留了“巷”。如咱们常能听到的南锣鼓巷、东交民巷、流水巷、陕西巷等地。

在过去,为了防火两家之间还会尽量留一条小巷。这些小巷就像是咱们今天的消防通道,叫做“火巷”,隔开两家院子又能从中间串行。

夹道

普通居民都需要防火,更何况大户人家。过去的王府和有钱人家也会把自己家院墙和隔壁的院子之间空出一条小过道,就像“火巷”一样。

这条巷子一来是跟火巷一样,能够防火;二来也是显得自己谦逊一些。往往这些夹道都是大户人家自愿把自家院墙往里挪挪。这样的火巷就叫做“夹道”。

现在的北京偶尔还能找到这样的夹道

那么这条退让出来的夹道按理来说也是大户人家的私人用地,所以这样的夹道可属于内部道路,可不是谁都能串行的。

故宫的东筒子夹道

要说北京最有名的夹道还得是故宫的东筒子夹道。这边的高墙会让这条夹道一半是阴影一半是月光,这里也被人称为“阴阳道”。

来源:京社科

微信:beijing_wangxin

发布于 2025-10-16 17:13
收藏
1
上一篇:漫步最美街巷,尽享北京独特魅力之旅 下一篇:评出来了!北京人心目中最美街巷TOP10揭晓,您逛过几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