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个婚到底谁在累?

”——昨晚刷到一条热搜,郑州一对小两口凌晨三点还在对Excel,直接吵到把酒席退了。

点进去一看,原来连电子请柬都能搞出三个版本,婆婆、丈母娘、婚庆公司各要一版,谁改谁崩溃。
我盯着屏幕直拍大腿:这不就是去年我闺蜜踩的坑嘛,敢情全国复制粘贴。
她当时迷信“一生一次”,把婚礼纪、到喜啦、小红书全下齐了,结果APP之间数据不互通,预算填三遍,数字还能自己打架。

婚庆公司更绝,口头承诺“全场鲜花”,现场换成“80%绢花+20%真花”,说“鲜”字只是品牌名。
她当场想掀桌子,被婚礼管家按住——对,就是那个背30格急救箱的新职业,箱子里连假戒指都有,就怕真戒指掉下水道。8000块买个背箱子的和事佬,听着贵,可没他,双方爸妈能在仪式前打起来。
说到保险,更像买彩票。

婚戒险、婚纱险、下雨险,她一股脑买了七份,保单比誓词还厚。
结果婚纱被伴娘熨出个洞,赔是赔了,流程走了29天,蜜月都回来了,钱才到账。
我另一个同事聪明,直接买“婚礼取消险”,疫情反扑,酒席泡汤,保险公司赔了定金,她拿这钱去云南摆了20人小派对,照片比大婚礼好看十倍。

现在回头看,最靠谱的是那条“容错10%”原则:把完美预期主动砍掉一成,反而处处惊喜。
车队少一辆?
婚庆公司临时调来一辆宝马,拍照更出片。

伴郎迟到?
直接拉酒店门童凑数,制服挺括,比伴郎还像主角。
数字化工具、管家、保险,都只是给你兜底的,不是给你添堵的。

真想让婚礼不爆炸,核心就一句:别把婚礼当项目,当成一场乱哄哄的家族聚会,吵归吵,最后大家还是坐下来吃席了。
所以,谁再凌晨三点对着表格哭,就把电脑合上,打开外卖,点两串烤腰子——先喂饱自己,再决定要不要嫁。
婚礼不是考试,没有满分,只有及格的快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