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的萝卜快跑已经对出租车市场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一个武汉市有4万多的出租车司机,也就是说对4万多的家庭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说句心里话,我不是站着说话不腰疼的。我在汉口一条老街上开着一家早点铺,家里两位亲戚都跑出租,身边都是靠车吃饭的人。每天早上五点半,我抬卷帘门,街角就能看见那种白白的无人车悄悄滑过去,灯光很干净,速度也不慢。我心里复杂,一边觉得新鲜,一边替师傅们捏把汗,毕竟回到家,餐桌上说的还是孩子学费、房贷、车贷这些实实在在的事。我这人不爱站队,但也明白,进步不能让人越过越慌,得让普通人有路走。
上周一小雨,店里蒸汽腾着,我边翻锅边看见老王路过,他手里攥着一摞小票和几张装满硬币的塑料袋。他没多说,我也没追问,都是老熟人,眼神一对就懂了:最近空档多、夜里更难。他掰着手指算成本,我看着他手背上的裂口,像冬天总裂开的那种,看着就疼。斑马线那边一辆无人车轻轻停下,摄像头转了转,又稳稳走了,一切干净利落。老王走时拍了拍我的肩膀,那一下不重,但我能感到他心里那股子压着的劲。
想了两天,我没等、也不想靠吵,我在社区群里拉了个小群,把物业管家、隔壁药店的两位护工、几个愿意试一试的出租师傅拉进来。我们围着老人的复诊、社区透析、孕妈妈的产检,按时段把路线拆开,给师傅们排了几条“熟人单”,避开无人车覆盖最密的主干道,钻进那些它不太愿去的小巷和老小区。我用店里闲时做了个简单表格,谁接、几点到、谁帮扶上车,弄得清清楚楚。这事没有惊天动地,但三天后,群里有人说中午不再完全空了,晚高峰前的两个小时也能稳稳挣一笔,心里多少有点底。
我表妹的爸也是跑车的,我硬拉着他去城北的技校听智能网联的公益课,老师讲的不是花里胡哨的东西,是最基础的设备使用、路况采集、远程协作。他一开始说自己年纪大,学不会那些屏幕上的东西,坐在最后一排抠手指。结果第二堂课就主动往前挪了两排,回去把车上的支架和记录仪都摆得利索。过了一个月,他拿到结业证,和两位师傅一起做社区夜间路况标注和“盲区拍点”,按次结算,没多高但稳定,晚上不接远单也不心慌。这些活儿看着不起眼,却把人留在了系统里,不是被动地等。
当然,我也清楚,这种民间的小折腾解决不了所有问题,路权、保险、数据接入这些硬东西,都要靠更大的盘子来调。我只是觉得,比起在网上吵来吵去,先把身边能动起来的部分动起来,起码让师傅们看到台阶,而不是墙。科技再好,也要有人情味,别把最懂路的人排除在路之外。让“无人”的便利和“有人”的经验搭台,不是啥天方夜谭,关键是有人愿意把这事当回事。真要说难,也就难在谁愿意迈第一步,谁愿意为这条路留个缝。
这段时间店里来吃早饭的客人,话题总绕不开车子和生计,我就把群里的事随口一提,大家没有谁反对,反倒有人补充了学校周边的接送时间点,还有残障朋友的需求。我们就按着这些细节一点点加,错峰、错线,把人和路的关系重新缝起来。不是要和新技术硬掰手腕,而是找到搭配的方式,让不同的人各司其职,都有口饭吃。我也知道,这路不可能平整无比,但只要有人走,脚下就会慢慢硬起来。难道非得等到师傅们集体离开才算完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