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谈实践之道,新时代“摸石过河”的智慧与挑战

重谈实践之道,新时代“摸石过河”的智慧与挑战"/

我们来重谈“实践”和“摸石过河”这两个概念。它们之间关系密切,既有联系,也有区别,理解它们的内涵与适用性非常重要。
"一、 “实践” (Shíjiàn - Practice)"
“实践”是一个哲学和日常用语中都非常重要的概念,其核心含义是:
1. "主体性活动:" 指人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也包括主体能动地认识主观世界(如反思自身活动)的活动。 2. "基础性地位:"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实践”被认为是认识的基础,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理论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得到丰富和发展。 3. "多样性:" 实践形式多样,包括生产活动、社会政治活动、科学实验、日常生活活动等。 4. "目的性:" 实践通常带有明确的目的,旨在解决实际问题、改造环境或提升自我。 5. "客观性与规律性:" 虽然实践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结果,但它必须遵循客观规律,并以客观物质世界为基础。脱离实际的“空想”不能算作真正的实践。
"总结来说,“实践”是一个广义、基础、具有目的性和客观制约性的概念,是人与世界互动、获取经验、检验真理的核心途径。"
"二、 “摸石过河” (Mō shí guò hé - Touching stones

相关内容:

lass="xiangguan" id="content">

“实践出真知”的灵魂,是早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前几次“反围剿”过程中就形成、确定和运用,这在第五次反围剿前后,与王明和李德的争辩中就已经明显地突现了。到延安以后的1937年7月前后间,他又把这个见解撰写成为系统性的《实践论》,并在军政大学讲授。他提出“从实践中来,再到实践中去检验”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的“实践”规则。但是,“实践”是针对未知答案的新事物或新规律的探索“实践”,或者在局部已经“实践”过,验证为是真理,但还未验证其真理的普遍性的事物或其规律的“实践”,并非对于早就已知答案的熟知事物或规律的毫无必要而纯粹多余的表面形式的为“实践”而“实践”。也不是对于某些事物的已经“实践”过,验证是谬论的方案的再度“实践”。更不是为了让某种事物达到某种预设的目的,打着“实践”的招牌,按预设的“套路”,有计划有步骤地将预设的目标当“生米”直接把它“煮成熟饭”,使其它可能还更为理想的“套路”,变成永久都“未知的答案”,并且因它“无法再验证”就彻底将它否定。简言之,并非所有的人类真知都还必须再去重新“实践”。人类先人留给后人的知识经验,是已经经过前人反复实践验证以后,确认它们是真理,才总结归纳出来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马列主义,尤其是毛泽东思想,就是在无数前人们的长时期的大量实践中总结产生出来的。其中,毛泽东思想是中共几代领导在国际国内革命斗争实践中产生的集体智慧及其经验的结晶,是已经“实践”验证过的普遍真理。

改开过程,是“摸石过河”,实际就是“试着摸索过河”,带有“探索~实践~验证”的含义。这个过程,至少是个不太熟悉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会有失误。有失误是难免的,正常的,关键是发现错,不要继续错下去,及时改正就行。

同样,建国初期近三十年,更是在物质和科技两方面都几乎完全空白的前提下建设国家的。因而更是在不仅毫无物质基础,也毫无技术和经验的零起点上开始迈步的。在那段物质条件更为艰难、国际社会环境更为险恶、国内社会环境更为复杂的现实下“探索”和“实践“,更是“摸石过河”。因此也更容易失误,有失误更为正常。改开四十余年里出现失误正常,之前初期的三十年更缺乏经验,出现失误就更为正常。后人更无理由,更不该报怨各方面都几乎是从零基础为起点奠定各行业基础的前人。

今后的建设,同样也必然要面对新事物,陌生事物,其探索和实践,至少有部分也同样要“摸石过河”,同样会有失误。只要不是随心所欲、不负责任地盲目“乱实践”,出现失误也是可以理解,理应原谅的。出现失误,只要不是出于故意或放任性动机,而且发现就及时纠正,同样是正常的,没有必要纠着不放。

总之,“实践”早就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不是针对已经预知的事物与规律,而是针对全新而陌生的事物及其规律。因而它难免会有意歪的失误。

发布于 2025-10-15 16:58
收藏
1
上一篇:善道人生,自知之明,成就境界升华 下一篇:三渡难关,过河过河过河的智慧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