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台,探寻大山深处的宁静山村

南台,探寻大山深处的宁静山村"/

“南台:大山下的山村”这个标题简洁而富有画面感,让人立刻联想到一个位于山麓、环境清幽、可能相对封闭或宁静的村落。
这个标题可以理解为:
1. "地理位置的明确:" “南台”可能是一个具体的地名,“大山”指明了其周边的自然环境。“大山下的山村”则清晰地界定了村庄的位置和性质——它是山脚下的一个居民点。 2. "意境的营造:" “大山”暗示了雄伟、原始、自然的背景,“山村”则代表着人类的聚居、生活的气息。两者结合,构成了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意境,可能带有宁静、古朴、甚至有些与世隔绝的感觉。 3. "可能的象征意义:" “大山”可以象征困难、挑战、庇护,或者某种精神寄托;“山村”则可以象征根基、家园、淳朴的生活。标题可能暗示着村庄在大山的庇护下发展,或者村民在大山的环境中保持着某种独特的生活方式。
"总而言之," “南台:大山下的山村”是一个能够激发人们想象、描绘出一幅特定地理和文化景象的标题。它既可以指代一个真实存在的地名,也可以作为一个文学或艺术作品的名字,用来设定故事背景或表达某种主题。
如果你是在寻找关于这个地方的信息,或者想用这个名字做点什么,可以提供更多背景,以便有更具体的讨论。

相关内容:

▲南台村村貌(图片来源:《南方+》)

1、因山得名的山村

南台行政村属平远县石正镇辖,距石正圩东北3.5公里。村委会址建在南台山脚下的下中留。南台山是一座颇具特色的大山,为粤东旅游名胜。南台村因座落在南台大山之下而得名。


南台村东南与东台村相连;西与石正村隔河相望;北与安仁村和江西丹溪的岩子里交界,界线约长8公里。界域面积10.4平方公里,辖19个村民小组。2020年底有827户,3075人。汉族,讲客家话。


南台村地势东靠南台山,西、南、北渐次倾斜。一条小溪由西北向东南流去。土壤多是水稻土、菜园土、黄泥土等。全村有水田1103亩,山地5200多亩。该村传统经济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水稻,兼种花生、番薯、黄豆及蔬菜;以养殖猪、牛、鸡、鸭为主,兼养鱼、鹅、兔等。20世纪70年代发展木薯、甘蔗、烟叶等经济作物,有部分村民从事建筑、木工、编织门帘、烧瓦、制陶、采石等副业。20世纪80年代后部分村民发展李果、水柿、茶叶、柚子、脐橙等经济作物。现时主要种植水稻、茶叶,大多数青壮年外出务工经商,村民主要收入来源为农业生产、工资性收入和商业经营。主要有陶土、矿泉水等自然资源。特色产品有南台茶、南台酒,传统食品有20多种,其中南台石冬制腊味较有特色。


南台行政村依地形和习惯,分为两个比较大型的自然村,即南台村、陂下村。


(1)南台村


南台村,位于石正镇东北部,距离镇政府2.5公里,与东台村、高车头村、寺前村、陂下村、安仁村相邻。村落北倚南台石,山后与大柘凤池村接壤。西北有石径水库。富石水库东干渠沿南台山村环村而来。石正河从村前绕过。南台石是海拔645米的石山,山顶平展如台,坐落平远南部,因山为巨石,故称为南台石。


南台村村落始建于元末明初,因地处南台石脚下而得名。曾用名“石下”别名“石脚下”。


南台村世居村民有谢姓、凌姓。谢姓,宋末从江西于都迁至今广东梅州;元初,谢均五郎从梅州迁至今平远石正半岭一带,为石正谢氏开基祖;元末明初,谢朱受后裔衍居至南台立村。凌姓,梅州开基祖凌隆祥后裔,明代中期、凌碧(凌锐第三子)迁入南台,凌璛(凌锐第七子)后裔从石正西湖迁入。


(2)陂下村


陂下村,位于石正镇北部,距镇政府1.2公里。地处石正盆地,与南台村、寺前村、高车头村相邻,西依象形山,与安仁一山之隔。始建于清初,旧时,因地处羊角溪陂头下方得名“陂下”。


陂下村世居村民为王、凌姓。王姓,南宋开庆年间,王均德为福建武平县令,定居武平丰田桑梓坑,为武平始祖;其子万九郎迁至今广东梅州,后王惟惠居梅州松源;元末明初,其子王念八郎偕兄弟3人避战乱流落今梅县扶贵苦竹头;后王念八郎迁至今平远石正赤岭头开基,为石正王姓一世祖,后裔衍居石正各地;清初,王思琳从龙坑迁入该地开村。据平远凌姓谱记载,凌姓,宋末元初,凌隆祥从今江西寻乌澄江凌富村迁至今广东梅县梅塘;元代前、中期,凌益迁至今平远河头太阳寨;元末明初,凌汉真迁至今石正潭头排中开基,后裔衍居石正各地及外迁;清初,凌启祚从寺前迁入该村张公塘。


宝树堂中迎宝树,流芳室内庆流芳


▲大夫第(图片来源:《南粤村情》)


南台村现存有客家民居78座。村中留存有《平远石正谢氏宗谱》《凌氏族谱(四修)》等族谱,有2005年制定的《南台村村规民约》。民居、古建中均留有不少对联。村内建筑颇具特色。


南台自然村地势平坦,民居连片集中,呈多块状分布,三横三纵村道连接全村,由山、屋、塘、田、河村落大格局。该自然村中传统客家民居现存66座,古井10多口。最能体现客家风貌的民居17座,其中有名的为大夫第、创美围、琼芳围。其中,大夫第为旅居印度尼西亚华侨谢访梅所建,因谢访梅诰授三品通议大夫而得名大夫第,2015年被公布为梅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2009年重修,占地面积1028.6平方米。坐北向南,两堂二横,前有门坪和半月形池塘,左凿水井。土砖木结构、盖灰瓦。大门、堂屋等梁架上置麒麟、龙凤仙鹤等木雕,屏风、门、窗、神龛等处采用雕刻和彩画装饰,精美古朴。右侧建一座二层私塾。创美围,位于该村岭背,三堂二横一围龙,立体穿斗式与抬梁式混合架构,东西两侧分别建有文魁书院和乐武馆,因为清代涌现出20多位有科举功名的人物而称“儒林第”。上述两座民居主体完好,已无人居住。全村共有私塾5间。


陂下村民居沿山脚扩至田野中,呈块状分布,众多钢筋水泥结构的新房分布其中。凌姓居村东头,王姓沿山脚而居。传统客家民居现存12座。300年以上的有甘山王姓祖屋、张公塘凌姓祖屋。代表性民居王寨,建于民国时期,占地面积1450多平方米。坐北向南,两堂二横一围龙,前有一禾坪和半月型水塘。外围由三合土夯筑,内墙由泥砖砌结。大堂抬梁式和穿斗式混合构架,杉椼瓦面,花岗岩石大门框,大门外两条石柱。禾坪西南有一口水井,保存完好,仍有人居住。


陂下桥,位于村口,存有古桥墩和桥台,始建于清初。桥墩高5.3米,长9米,前三分之二迎水部分为三角形,呈船头状,后三分之一部分为长方形,宽3.2米,俗称“鹅墩”,条形麻石砌筑而成。桥面原为杉椼木板,1971年兴建富石引水工程时开通公路,利用古桥台和桥墩,改建为钢筋水泥桥,桥长22米,宽4.6米,一直通行载重货车。王寨侧王寨桥,有船灯状桥墩2座,上架水泥钢筋桥面,长2.5米,宽2.5米,仍在使用中。


南台村谢姓堂号“宝树堂”,有堂联、对联:

东山世第,宝树家声。


宗派溯渊源念我祖积德累功百世衣冠长济美,

琼瑶隆报礼冀后裔春赏秋堂四时俎豆水馨香。


石正谢氏宗祠有祠联:

宝树堂中迎宝树,流芳室内庆流芳。


村民存有匾额“恩进士”,有刻于清末的生日匾“五代同堂”“极婺联辉”。沙坵老屋门口立一对楣杆夹石,上刻“为伊佐考取员生第一名立”。


陂下村凌姓大门横额“儒林第”,对联:

儒雅瑞蔼,林第春风


王姓堂号“太原堂”,有堂联,祖堂对联:

三槐世第,两晋家声。


承先祖教诲和蔼待人家业旺;

启后裔风度可欣财源展鸿图。


南台村民有除夕祭祖,正月十四添灯,清明扫墓祭祀的习俗,过农历七月半是该村的节日习俗,农历七月十四、十五日这两天,村民走亲会友,非常热闹。南台石上有八座寺庙:仙武殿、吕帝庙、白云寺、青云寺、金粟山、云泉宫、圣窖岩、乐湖寺。其中武仙殿、白云寺、吕帝庙被列入平远县不可移动文物名录。武仙殿,始建于明代中叶,明万历年间毁于山火,崇祯八年(1635)及2001年两次重修,供奉真武祖师等。殿宇立于南台之巅,人称“武仙浮峁”。部分村民每年农历三月三日和十一月十九日分别前往祭拜。


新石器晚期水口山遗址,位于村西石正河,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单位,面积约1500平方米,暴露的遗物为器物残片,是研究当地人文历史的参考物证。



3、神仙挑来南台山


▲南台卧佛山(图片来源:《走进平远》)


南台山,位于平远县境最南端,海拔648米,山脉自江西天子峰而来,至石正镇境内突兀而起,矗起数座石峰,如刀辟斧削,直逼云天。峰群延伸至大柘镇西陲,方圆数10平方公里。从正面看,石峰叠成三座,两边大,中间小,形状基本对称,像一头匍匐在地的雄狮。从东侧看,却像一个头枕南,脚伸北,仰面躺着的人形,其横跨广东江西两省,身在广东,足入江西,身长5200多米,宽1000多米,“佛体”体积超过10亿立方米,估测总重量超过20亿吨。南台人形山由群山作床,头、额、眼、鼻、唇、颈、胸、腰、腿、脚分布清晰可见。日出之时。周身赤红;日落之际,背后霞光万道,整座山成了一张惟妙惟肖的“卧佛剪影”。有“世界第一天然卧佛”的美称。


据传,此山乃是玉皇大帝派神仙挑来的神山。它护佑着平远人民世世代代,生生不息,不断发展。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南台山所在位置本没有山,而是一片荒凉之地,人烟稀少。有一天,玉皇大帝携众天神下界云游四方,来到石窟(平远县石正镇古时称“石窟都”)上空时,发现下面有一块四面山环水绕,中间地势平坦的好地方,于是命令众天神先行下凡察看。瞬间,众神仙徐徐下凡,刚到人间即听到到处弥漫着哭叫、呻吟之声,眼及之处百姓衣不遮体,食不果腹,满目凄凉,惨不忍睹。玉帝听到众天神的如实禀报后,顿起怜悯之心,当即返回天宫,降旨命令大力神黄巾,下凡在石窟新立两座大山,镇守水口驱邪惩恶,阻止财富外流,造福黎民百姓。


黄巾大力神领旨后随即出发,用一根芒秆挑着两座山,一座南台山,一座葡罗寨,一头重一头轻,腾云驾雾,来到石窟上空,化作一个老大伯,降落在三圳上。突然迎面走来一个大肚孕妇。孕妇见状,觉得十分奇怪问:“老大伯何以能用一芒秆搬起两座山,而且一头重一头轻,还能身轻脚快?”黄巾大力神听到后,无可奈何停了下来,只是微微发笑,并不,当黄巾大力神正要转肩把南台山和葡罗寨调转方向放置时,为了避让孕妇,怕伤到她时,把芒秆往前一移动,不料芒秆突然断了。此时黄巾大力神再也无法移动两座山了,他摇头叹息,觉得此乃天意,为方便村民出行,黄巾大力神随手把芒秆一抛,飘落在担杆寨。黄巾大力神回天庭复命去了。芒秆跌落的地方给坪湖村带来了全石正镇最宽最直的一条村道。而坪湖村道则给南台山的传说增添了更浓厚的色彩。


西看南台山是一头雄狮,东看南台山则像一个仰面躲着的人形。而在平远民间还留传有另一个平远的山水与神仙有关的有趣传说。


相传,古时候有一个名叫太平的和尚云游至现石正,见当地有一条黑蛇精兴风作浪,危害百姓,不但吞食牲畜,糟蹋庄稼,每年还要当地百姓进贡一对男女婴儿供其享用,害得百姓苦不堪言。太平和尚决心为民除害。于是开杀戒,拼全力,与黑蛇精恶战了七七四十九天,终将黑蛇精杀死。并搬座尖山将其埋在东边。几万年后,蛇身化为黑金。在搏斗中,太平和尚的右手被黑蛇精咬断,落在平远的北部的差干镇,化成雄伟的五指石,成为粤东的一个旅游胜地。太平和尚的热血溅射在南面的热柘、石正,化成优质温泉,供后人洗涤,祛除疾病。太平和尚最终也因心血耗尽,仰倒在地,再也没有起来。佛祖释迦牟尼念其功德,将其化为佛门弟子,命菩萨将佛门之曼陀罗花(即茶花)植于其周围,使其永远宁静安详,护佑一方。玉帝则念其为民除害有功,命太白金星将其肉身化为石身,供百姓敬拜。并遣石龙一条,卧于其右侧以护大佛,并作为百姓敬拜的场地(即石龙寨),所以平远有一句话一直传讲至今:平远是与龙共舞,与佛同伴的好地方。


太平和尚变成石佛后,他的生命在青山绿水中长存。其凛然正气,使所有天灾人祸不敢侵临平远,使平远变成一片福地,风调雨顺,人丁兴旺。


“如雨如云参泰岱,万家生佛拜如来”。


春夏秋是观看南台卧佛山云海的最好时机。如果是近距离观看卧佛,南台山国家森林公园西侧的石龙寨山顶是最佳的观佛台。经佛教界人士考证说,南台卧佛山卧佛像阿弥陀佛。往西看又像阿弥陀佛、东方药师佛、释迦牟尼佛构成连体三佛。远看卧佛山山丘连绵起伏。千种姿态为朝拜,堪称天下无双。


4、不可忘却的记忆

▲南台山嶂肚里——南台战斗遗址(图片来源:《平远红色地标》)


在南台山的腹地,与江西寻乌县岑峰乡交界处,有一盆地,叫“嶂肚里”,居住着数家农户。嶂肚里环境清新,恍如世外桃源。这里是解放战争期间中国人民解放军粤东支队独立第四大队曾经生活、战斗过的地方,平远县妇孺皆知、人人敬仰的“阿严哥”(程严,独四大队大队长)就曾在这里英勇战斗,洒下鲜血。


民国37年(1948)4月初,粤东支队独立第四大队在平远县取得一连串胜利后,决定冲破国民党在闽粤的“十字扫荡”部队的“围剿”,北上赣南开辟新游击区。其时国民党驻扎在平远等地的军队有:由“剿总”总部作战处长、六区保安副司令刘茂文和总部上校参谋张秉宏率领的省保警叶剑青的独立第九营进驻梅县大坪、平远石正一带;省保警1个加强连驻平远大柘;“梅兴平寻龙五县联防指挥部”主任谢海筹1个中队驻石正;副主任张秉宏率1个中队驻大柘。共8个连近1000人的兵力。


4月4日,独四大队和梅平武工大队200多人,由程严、黄戈平等人率领离开梅县梅西,经平远大塘山、田坑里,于4月6日抵达石正南台山北部的嶂肚里宿营。大队的行动被代号为“181”的内奸、梅平武工队一队员向张秉宏告密。4月8日凌晨,刘茂文、张秉宏遂率国民党武装700人从大柘、石正、梅西、茅坪、中行5路围攻独四大队。独四大队发现受包围后,即组织迎击,黄戈平率第一中队和梅平武工队占领后山,防御石正方向之敌,大队长程严率第二中队正面迎击。双方展开激战,在战斗中,程严乘敌火力减弱之隙,向大柘方向发起冲锋,不幸中弹,身负重伤。分队长张新才和一位战士也在战斗中牺牲。第二中队一边坚守阵地,一边护送程严转移到后山。占领后山的第一中队,利用有利地形,以猛烈的火力,顶住了两面夹击。至下午4时,因下了一场大雨,南台山大雾弥漫,双方才停止战斗。黄戈平即率队撤离南台山,折回梅西。程严因伤重掉队,在石正角背畲村被捕(后被关押在兴宁,于4月22日英勇就义),副政委黄璇在撤退时摔伤被捕。此役独四大队两位领导被捕,6人牺牲,队员散失近百人。


70多年已经过去了,烈士的鲜血没有白流,如今的南台已今非昔比。但愿人们永远记住了这段历史。永远记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们经过长期的浴血奋斗,无数的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夺取了革命胜利、创建了新中国。他们的英勇事迹,无数可歌可泣的光辉动人的诗篇永远震撼着我们,激励着我们去建设美好的家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南台村人民世代继承革命先烈的遗志,坚定信念跟党走,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不断探索前进,各个阶段皆取得了一定的发展。现在南台村交通便利,县道X150线,Y136线经过该村。1961年有通大队部电话;1970年通电;2007年通自来水,2010年全村通网络;2015年全村村道实现水泥硬底化,垃圾集中处理。建有文化广场,文化活动中心,配篮球场、乒乓球台及其他健身器材一批;大夫第民居内设有老人活动室、藏书1500多册。


改革开放以来,南台村人民紧跟时代的步伐,认真实行土地制度的改革,积极落实中央“三农”政策、调整产业结构,彻底改变了过去吃粮靠返销的状况。人民生活迅速提高。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规划实践中,南台村党支部,村委会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带领村民,以推进“三清三拆三整治”为基础,清出生态宜居新环境、拆出产业发展新空间,整出乡村发展新格局。配合全镇推进石正河生态治理工程,重点推进禽畜养殖污染整治,关闭沿河村落养猪场,科学布置种植再力花、狐尾藻、鸢尾等吸肥功能强的水生植物,改善水体水质,实现河道水体自净,提高水体透明度,全方位构建水上、水下层次鲜明的水生态景观。


在扶贫工作中,村党支部、村委会注重提高扶贫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推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具体做法是分类指导、扶贫到户。特别注重落实“医行教”政策,解决建档立卡贫困户因大病、意外风险、子女教育风险等致贫、返贫问题。


▲南台山玻璃栈道(图片来源:集标广告公司)


2019年,南台村积极配合镇政府加强南台森林康养小镇旅游景区的建设。依托南台山国家森林公园的赤壁丹崖地貌和“世界第一天然卧佛” 奇观,引进张家界老道湾旅游休闲发展有限公司,投资3.8亿元将其打造成汇聚佛教养生、运动拓展、娱乐休闲等功能为一体的旅游景区。通过几年的建设现已初具规模,环保车、玻璃桥、玻璃栈道、天空之镜等项目已对外开放。


在旅游景区建设中,南台村在镇政府统一领导下,积极探索景区的带动效应,探索采取“公司+农户”、综合开发、整村推进的方式,辐射南台、东台、安仁等周边村庄大力推进农家客栈、乡村民宿、农家乐、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等旅游配套项目建设,引导当地群众发展葡萄、茶叶、百香果、蜂蜜等农特产品,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如今的南台村,春夏秋冬,四季往复、皆是风景如画。古老民居灰瓦白墙,新建楼房矗立其间,新老民居交融,一辆辆崭新的小车停在门前。山村既显古朴,但更显现代化气息。整洁干净的水泥道路纵横交错,伸向各农户之家。远处眺望,一派南国美丽景象。人民安居乐业,山村生机勃勃,全村人民正奋力前进在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康庄大道上。

(2021年11月)


——————

作者:萧新民(原名肖新民),原平远县地方志办公室主任,《平远县志(1979~2000)》主编。

发布于 2025-10-15 15:13
收藏
1
上一篇:欧阳修,文章巨匠,百年风神传世经典 下一篇:揭秘济南历城龙骨山,张荣墓并非济南公墓,实为金代珍贵墓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