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期特刊,钟敬文——照亮民族文化道路的取火者

第二十四期特刊,钟敬文——照亮民族文化道路的取火者"/

这个标题指向的是著名民俗学家、文化人类学家钟敬文先生。第二十四期以“民族文化的取火者”来描述他,是一个非常生动且富有象征意义的比喻。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这个标题:
1. "“取火者”的象征意义:" "点火与启蒙:" “取火”象征着发现、点燃和传播知识、文化、信仰或新的思想。钟敬文先生作为学者,他的研究、教学和著述,就像“火种”,点燃了人们对民族文化的兴趣,启蒙了人们认识自身文化价值的意识。 "传承与激活:" “火”是文明延续的基础。钟先生致力于搜集、整理、研究和传播民间文学、民俗文化,使濒临失传的文化得以保存和活化,如同守护和传递“火种”,确保民族文化得以延续。 "照亮道路:" “火”能驱散黑暗,带来光明。钟先生的研究为民族文化的理解、保护和传承指明了方向,照亮了后人探索的道路。
2. "“民族文化”的指代:" 这里的“民族文化”主要指中国各少数民族的文化,但也可能包含中华民族整体文化中具有民族特色的组成部分。钟敬文先生毕生致力于中国民俗学、民间文学的研究,特别是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关注和记录,贡献卓著。
3. "“钟敬文:民族文化的

相关内容:

他是著名教育家、诗人、散文家、民间文艺学家、民俗学家,是“中国民俗学”的奠基人,被业界誉为“中国民俗学之父”。

“五四”新文化运动犹如一声春雷,让他惊醒,使他“把生命与整个民族、国家联系起来,并开始了一条新的学艺之路”。他常说,“五四”是他的乳娘,他是“五四”的儿子。

1937年,日本侵华战争全面爆发,他投笔从戎,从事鼓动群众、宣传抗日的文字工作。新中国成立前夕,他响应党的召唤,毅然从香港回到北京参加第一次中华全国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周恩来给他写下“为建设人民文艺而努力”的亲笔赠言。

新中国成立后,他怀着对祖国民间文化赤诚之心与对学术真理的探究精神,亲手建立了民间文艺学与民俗学两大学科,倡导建立中国民俗学派。

他在不懈地著书写作的同时,更重视对后人的培养。“我的时间不多了,与其我写一部专著,不如多培养一些学生。一粒麦种若不播种到土里去,将永远是一粒,而播种到土里就会生出无数的麦穗。”

2001年,99岁的他依然坚持给学生上大课,他传授的不仅是知识学问,还有人品与献身学术的精神。去世一个星期前,他仍郑重嘱咐前来看望他的学生:“大家有一种民族的自觉,将中国的精神视为命根子,将中国的优秀文化也视为我们的命根子。”

“与党同行——知识分子的红色记忆”第二十四期,扫描二维码,走进钟敬文的更多红色记忆。

来源: “文化强国”光明日报协同推广平台

发布于 2025-10-14 18:13
收藏
1
上一篇:第二十四期特刊,钟敬文——民族文化的光辉取火者 下一篇:万字讲透,日本版RIO“宝酒造”崛起之路,清酒汽水创新登顶日本清酒之巅,为中国白酒产业提供哪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