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转换,把例会变“过堂会”或“一言堂”,会议效率翻倍秘籍

巧妙转换,把例会变“过堂会”或“一言堂”,会议效率翻倍秘籍"/

您提到的将例会开成“过堂会”或“一言堂”以提高效率,这确实是一种在某些特定情境下可能被采用的管理手段。然而,这两种方式都有其明显的弊端,需要谨慎使用,并充分认识到其潜在的风险。
"“过堂会”和“一言堂”的特点及潜在效率:"
"“过堂会”:" 通常指上级对下级进行检讨、批评和指导的会议。这种会议的特点是: "权力高度集中:" 上级掌握主导权,决定会议议程和结论。 "单向沟通:" 主要以上级对下级的单向信息传递为主。 "目标明确:" 主要目的是纠正错误、解决问题,推动工作落实。 "效率较高:" 由于避免了冗长的讨论和争论,可以快速做出决策,并要求下级执行。
"“一言堂”:" 通常指会议由一人主导,其他成员很少发言或没有发言机会。这种会议的特点是: "领导权威:" 领导者拥有绝对的发言权和决策权。 "决策迅速:" 领导者可以直接提出方案并要求执行,避免了集体决策的耗时过程。 "缺乏参与:" 其他成员的智慧和意见无法得到充分发挥,可能导致决策的片面性。
"尽管这两种方式在某些紧急情况下或需要快速决策时可能

相关内容:

这是#职场精进#系列的第1篇文章


开工作例会,这个场景,大家应该都见过。最常见的就是把例会开成了“过堂会”。每个员工挨个发言,挨个汇报,然后自己说的时候就长篇大论,也不关心别人听没听进去。其他同事发言的时候,咱就可以埋头干自己的事。你看你们团队就算只有10个人,这一圈说下来2个小时过去了,一点有效信息都没有。这是开会的第一个极端。

这个时候你作为管理者很可能就不耐烦了,就跟下属说:“你抓紧点啊,你倒是讲重点啊。”又完了,碰上一个胆小的下属,一着急,不仅不会说重点,而且2倍速播放,所有人更不知道他在说什么了。

你说既然员工讲不明白,那就少说点,让领导来说吧。不好意思,这样做的话,你的例会马上就陷入了第二种极端,叫作把例会开成了领导的“一言堂”。

所以我们经常看到这样一种例会,领导站在上面一顿输出,“我觉得这件事应该这么干”“我觉得那件事应该那么干”,底下一片沉默。

完了最后问大家,说“有没有问题?有赶紧问题提啊。”每个人说没问题,散会。结果下去执行,一塌糊涂。 这领导就懵了,我都把话说得那么清楚了,而且让你们提问题你们没提,怎么到了实践的时候到处出问题?

我们当然知道是为什么,因为叫看起来大家在场,但是事实上员工没有参与。这个会上所有的东西都是单向输入的,那在执行的时候当然就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

所以你看,无论是“过堂会”还是“一言堂”,这种例会都要不得。而且我们也都知道,例会如果开不好,团队的凝聚力、执行力和业务能力都会大打折扣。那该怎么办呢?


关于例会这个问题因为它太常见了,著名的带团队高手“脱不花”,想请大家记住一个原则,就是下面这句话:例会,不是个筐子,它得是根棍子。

例会不是筐子,而是棍子。

什么叫筐子呢?

就是把这个例会变成一个筐,在这2个小时或者1个小时的时间里,所有人都把东西往里丢,所有人表现诚意或者认真的方式,就是往筐子里丢东西,我的PPT更长一些,我丢的东西更多一些,所有人都在试图告诉别人自己干了什么。

而不管是管理者还是员工,其实都在过堂,这个筐子里的东西越丢越多,但是筐子倒是满了,没有人从筐子里带走东西。这个筐子等开完会之后,贴上一个封条就结束了,它没有变成我们工作的资源。

那棍子是什么?

棍子指的是有明确的指向和精准的功能。你要给你的例会定一个明确的目标,我只指向这一点,我只在一个点上去发力。这就是一根棍子的作用,就是很精确地去撬动一个点。


这个点是什么?是会议目标。

例会也要有会议目标。不同的公司,不同的团队,不同的管理者,开例会有不一样的目标,关键的是我能不能找到适合自己团队的目标。

比如我看到一些非常优秀的服务业的公司,他们开例会的目标很简单,就是培训,通过例会把某一个员工做得好的经验复制给其他人,让团队的能力成长起来。

那对于这样的公司,你作为管理者的话,例会主题一开始就得明确:“来,咱们从明天开始咱们把例会规范一下,在例会上,大家只说一件事情,就是过去的一周里,核心解决了什么新问题?每个人准备2条,在会上说。其他的工作咱们不在例会上,咱们会后解决” 。

这个时候,一个销售主管解决一个犹豫的、纠结的、客户的这种经验,可能对其他三个什么客服主管、生产主管也都有用。

再比如,对于很多营销部门来说,开例会的目的是根据现有计划的推进情况,来解决团队现阶段的紧迫问题 —— 这是一种解决问题的例会。


那么作为这样的管理者,你就可以提前对问题进行搜集。

比如在会前,所有人汇报一下本周一定要在这个会议上 —— 请注意—— 一定要在这个会议上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每个人至少报一条,所有人在会前投票,前三个问题我们在会上集中解决,剩下的你们各自解决,或者再找我来协调。

这样的话,一场例会就变成了集中解决三个投票最高、最高频的问题的问题解决会。一年52周例会开下来,咱解决了150多个问题,是不是很给力?

所以例会开的感觉没有什么意义,开成了形式,很可能是因为你没有在一开始就明确会议目标,或者你的会议目标设得太多,大家根本讨论不完。

我们公司开例会时,我就说每个人一定要讲一件事,这一周在你的工作当中,你发现有什么事是一定需要别人来帮你完成的,也就是其他例会成员要帮你完成的,你把这件事报了,我们在会上当场解决。

其他你自己能解决的事就不用上会来说了,我们看看数字,看看报表不就行了吗?

你看,这就叫明确会议的目标,把例会变成棍子,而不是变成所有人丢信息的筐子。



你看,这招是不是很好使,更多“职场精进”的精彩实操内容,请关注“爱学习的家有三宝贝”。

发布于 2025-10-14 17:13
收藏
1
上一篇:人大开会,勇敢发声,别不好意思展现自我 下一篇:开会争议,一把手发言顺序,先还是后,成棘手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