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哈尼族,万种风情中的民族魅力

探寻哈尼族,万种风情中的民族魅力"/

“哈尼的万种风情”这个标题本身就充满了诗意和想象空间。它不仅仅指向哈尼族这个特定的民族,更是在描绘一种由文化、历史、自然、生活、艺术等多种元素交织而成的、丰富多彩、引人入胜的景象和氛围。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和感受“哈尼的万种风情”:
1. "地理风情的壮丽画卷:" "哀牢山下的家园:" 哈尼族主要聚居在云南哀牢山、无量山等连绵的山区。这里山峦叠嶂,梯田层叠,从河谷到山顶,随着海拔的升高,呈现出不同的色彩和生态。这本身就是一种震撼人心的自然风情,被誉为“世界最美梯田”之一。 "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哈尼族人依山而居,他们的生活与这片土地紧密相连。无论是耕作方式,还是建筑风格,都体现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利用,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山地文化风情”。
2. "文化风情的深厚底蕴:" "独特的语言文字:" 哈尼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有多个方言。部分支系还拥有自己独特的文字,虽然使用范围有限,但这是哈尼文化的重要载体。 "丰富的口传文化:" 哈尼族拥有大量的史诗、神话、

相关内容:

云南元阳哈尼梯田,以其历史悠久、规模宏大、景色艳美、仪态万千闻名遐迩,是世界文化遗产。我心向往之,初春三月,我们踏上了云南之旅。

我们从云南罗平出发,经过5个多小时的车程,到了元阳哈尼梯田风景区。时近黄昏,依然可见哈尼梯田的壮观景象。从山上远眺,依山筑垒的梯田层层叠叠,绵延到山脚。时值播种间隙,梯田里注满了水,大小各异、形状不同的梯田,宛如白银镶嵌在山坡,银光闪闪,人们纷纷拍下这“此景只应天上有”的美丽瞬间。

导游小宋介绍说,哈尼族筑垒梯田的历史有1300多年,上世纪80年代经一些摄影家介绍,哈尼梯田开始扬名,在2013年6月第37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批准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是我国第一个以民族名称命名的遗产地,第一个以农耕、稻作为主题的遗产项目。现在元阳景区内的梯田主要分布在坝达、多依树、老虎嘴3个片区。

我们入住的云上哈尼梯田酒店,海拔高度1800米,位于山巅,依窗俯视,梯田景色尽收眼底。清晨,梯田在缭绕的云雾中若隐若现,朦朦胧胧,似人间仙境;中午,在阳光的照射下,梯田条分缕析,恢宏壮观;日暮,飞霞流云,梯田远处的村落,炊烟袅袅;夜晚,农家灯火点点,与天空繁星相映成趣。

小住的几日里,我几乎天天沉浸在仪态万千的梯田世界里“一醉不起”。导游小宋说,游哈尼梯田景区至少4次,这样才能看到哈尼梯田春夏秋冬的四季景色。果然,在哈尼梯田文化博物馆里的图片中,我领略了哈尼梯田的四季风采。春天,田间耕牛穿梭,春意盎然,一片诗意景象;夏天,轻风吹拂秧田,绿波微荡,宛如一泓绿色池水;秋天,山坡万顷金黄,四处弥漫稻香;冬天,梯田则沉稳安静,显示出庞大的大地雕塑之美。我不由赞叹:梯田叠翠入眼帘,水镜千层卧峰前。哈尼人杰亦地灵,鬼斧神工千余年。

游哈尼梯田,品尝哈尼风味美食应为题中之义。每到晚上,我们都去哈尼民族特色的饭店用餐。进入一家名为“十二庄园·香典”的饭店,举目所见皆为哈尼民族元素,墙上哈尼族服饰鲜艳明快、长街宴的场景栩栩如生、白鹇鸟图腾雄浑生动、文字整齐形象。菜品均“就地取材”,竹林的散养鸡,梯田的“稻田鱼”,池塘戏水的鸭子,山坳幽处的野菜,村落溪边小磨坊的豆腐,宅前屋后的蔬菜以及腌菜腊肉等。哈尼厨师烹制的竹筒鸡、生炸竹虫、大蒜炒腊肉、野菜豆腐汤、小葱炒鸭蛋、红烧鸭块以及米饭粑粑(大米、玉米、土豆粒烧成),既不失哈尼族传统风味,又兼顾四方游客口味。

在云上哈尼酒店,我与开电瓶车的哈尼司机老陈交上了朋友。今年52岁的老陈身材矮小,脸色黑里透红,手脚勤快却讷于言辞。他在这里土生土长,世世代代以耕种梯田为生,从小闻着梯田稻花香长大。自村里成为景区后,他应聘成为酒店的电瓶车驾驶员,每月工资2000余元。妻子在村里种田,两个孩子在广东打工。我问:“这些收入够不够?”他说:“我有固定工资收入,妻子种田可以满足吃饭吃菜的需求,两个孩子自食其力外还常寄钱回家,现在住有房、吃有肉、喝有酒、用有钱,足够了。”言语中透出山里人特有的满足。当他得知我从上海来,羡慕中又充满信心地说:“有朝一日,我们哈尼族也会过上像你们那样的生活。”我说:“国家正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正是朝着‘农村人、城里人’共同富裕、共同过上中国特色现代化生活目标奋进,且这个目标一定可以达到。”老陈听罢,像孩子一样高兴起来。

离开哈尼梯田景区,我由衷祈愿:哈尼梯田壮美依然,哈尼风情魅力长存,哈尼人民幸福常伴!(薛全荣)

发布于 2025-10-13 10:13
收藏
1
上一篇:马原视角,探寻哈尼族与布朗族深厚渊源之谜 下一篇:唐代奇观,揭秘哈尼人创造梯田的智慧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