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浙江台州三门县,揭开这座沿海宝地的未知面纱

探秘浙江台州三门县,揭开这座沿海宝地的未知面纱"/

关于浙江台州市三门县,除了大家普遍知道的“中国优秀旅游目的地”、“柑橘之乡”、“白象山风景区”等,这里有一些可能不那么广为人知或更具地方特色的信息:
1. "与“白象”的渊源:" 白象山名字的由来,传说与南宋时期有关。相传抗元英雄文天祥兵败退守台州时,曾在白象山一带活动,山因此得名。虽然“白象”是佛教瑞兽,但在当地地名中,这个传说赋予了它一定的历史印记,并非仅仅是“白色大象”的直白解读。
2. "“三门”县名的由来:" 这是非常有趣的一点。三门的得名,并非指三条门路,而是源于古代县境北部的三门湾。当时,这个海湾有三道主要的入海口或水道,故称“三门”。这反映了当地海洋地理的特定历史形态,与很多地方因山川形状命名的地名逻辑不同。
3. "“柑橘”的精细分类与历史:" 三门是著名的柑橘产区,尤以蜜橘闻名。但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当地对于柑橘品种有着细致的区分和管理历史。比如,特定的品种可能只在某些乡镇(如海游镇)有悠久的栽培历史,形成了“一村一品”的特色。而且,三门蜜橘的“蜜”味,与其独特的土壤微酸性以及当地特定的

相关内容:

在浙东蜿蜒的海岸线上,台州市三门县以“鲜甜”为笔,绘就了一幅山海交融的共富画卷。这里既是“中国小海鲜之乡”,也是全国最大的冲锋衣生产基地;既有千年古村落的诗意栖居,又有现代化科创园区的活力涌动。2025年的三门,正以“鲜甜产业”为核、以“山海协作”为径,书写着新时代县域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样本。

鲜甜经济:从“靠海吃海”到“链式出海”

三门湾的潮水滋养了千年渔耕文明,更孕育了独特的“鲜甜经济”。三门青蟹、血蚶、跳跳鱼等小海鲜因肉质鲜美、营养丰富,成为《舌尖上的中国》的“常客”,年产值超30亿元。但三门人并不满足于“靠海吃海”,而是以科技赋能传统渔业,建成省级现代农业园区,推广“物联网+区块链”溯源体系,让小海鲜搭上电商快车,直供长三角餐桌。如今,“三门湾”集体商标注册企业达120家,青蟹品牌价值跻身全国前三,真正实现“一只蟹撬动百亿产业链”。

产业跃迁:冲锋衣“穿”出千亿集群

在三门县冲锋衣科创园,一件件防风防水、科技感十足的冲锋衣正从生产线“走”向全球。这里聚集了300余家上下游企业,年产冲锋衣超8000万件,产值突破120亿元,占据全国市场份额60%。从家庭作坊到“中国服装名城”,三门以“链式党建”破解产业升级难题:建立全国首个冲锋衣工匠学院,联合高校攻克防水面料技术;推出“冲锋贷”等金融产品,助力企业智能化改造。如今,“三门湾”冲锋衣不仅登上国际时装周,更成为户外运动爱好者的“国民装备”。

山海共富:诗画田园与未来乡村交织

驱车行驶在三门湾跨海大桥上,一侧是碧波万顷的海洋牧场,一侧是错落有致的滨海梯田。东屏古村以千年石窟和渔家文化吸引游客打卡,潘家小镇依托森林氧吧发展民宿经济,横渡美术馆则让稻田与艺术碰撞出诗意。通过“微改造·精提升”,三门打造了12条乡村振兴示范带,培育出1627家家庭农场、1595家合作社,让2.8万农民在家门口就业。2024年,城西村、芹溪村入选全国文明村镇,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三门实践。

通达天下:交通蝶变激活发展动能

从“交通末梢”到“长三角节点”,三门用十年打通发展经脉。沿海高速、甬台温高铁让三门融入宁波“1小时经济圈”,健跳港与宁波舟山港联动,年货物吞吐量突破2500万吨。随着台州1号公路三门段通车,122座无人岛、270公里海岸线串珠成链,游客可自驾环岛感受“海上仙子国”的原始魅力,也可乘船探秘蛇蟠岛千年海盗文化。

结语从传统农业县到“鲜甜产业城”,从闭塞海岛到开放枢纽,三门县以“敢闯敢试”的基因,在山海之间奏响共富强音。这里的故事,既是浙江县域经济转型升级的缩影,更是一曲“向海图强、向美而行”的时代赞歌。

发布于 2025-10-12 11:57
收藏
1
上一篇:探秘俗语,人穷不省三钱,没钱不串三门,究竟指哪“三钱”与“三门”? 下一篇:全国县级城市巡礼(87)——走进浙江三门县,探寻海岛风情与现代化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