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GDP总量最少省份——西藏
说到西藏,其实给我们的不过是皑皑白雪绵延几百里冰天雪地的青藏高原。

顾名思义,西藏就是我国的藏民族自治区。这里的辖区面积约为122.84万平方公里,约占华夏总面积的八分之一。
作为世界屋脊的宠儿,西藏享有世界第三极的美誉。这里南北跨度约1000公里,东西跨度约为2000公里,有着鸟瞰华夏大地之势。
然而令人尴尬的是,2022年西藏的工业总值仅仅为2133亿元,全国GDP总量排名最低。
从历史上来看,西藏的经济落后并不出意外,这一方面是因为西藏的经济发展起步较晚、工业产业的基础相对不足。

另一方面,作为我国少数民族集聚区,因为人们的文化水平参差不齐,总体文化层次不高,制约了人们的发展意识。
我们相信,随着基础设施的不断配备,西藏极有可能在文化旅游,高原生物与清洁能源大有作为,进而带动整个西藏的经济迎头赶上。
中国地级行政区最少省份——海南
海南远古时期称之为琼崖或者是琼州。这里隔着琼州海峡与广东省相望,西至隔着北部湾与越南有海域的交际,东面和南面面临南海,与文莱,印尼,马来西亚和菲律宾等国一衣带水。

有趣的是,海南省的陆地面积仅仅为3.54万平方千米,而她的海域面积却达到200万平方千米,陆海面积悬殊反差极强。
作为共和国最年轻的省份,海南的行政划分简单明了,仅仅有三亚,三沙海口和儋州4个地级市,以及琼山区崖州区等15个省辖县区。
尽管海南的地级市寥寥无几,然而却管辖着整个海南岛及其海域,乃至南沙群岛西沙群岛和中沙群岛的岛礁海域。
在前秦时期,海南被称为南服荒缴,这里的缴就是边界的意思。在秦代,海南又被称为越郡外境,意思是越郡最边远之地,更是历朝历代主要流放地,以崖州居多。
中国平均身高最高的省份-山东省

人们常说山东大汉,这不仅是一句俗语,更是在彰显山东男人的彪悍粗狂,山东女人的大气豪爽。
数据表明,山东男人的平均身高为175.44cm,这样的海拔引领男人的骄傲,妥妥的霸气外露。
而山东的女人也不示弱,平均身高169.45cm,接近一米七,雄踞全国之冠,也算是一枝独秀。
山东作为古代的齐鲁大地。这里位于黄河下游,东临渤海黄,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从地图上可以看出,山东半岛突凸在渤海黄海,与辽东半岛遥相呼应。;自北而南山东与河北、河南相互衔接,与江苏安徽鸡犬相闻。
能够成为我国古代文化的发源地,山东堪称彼时中国古代文化的核心区,妥妥的悠久历史。

这里有着沂源人化石,是直立行走人类的重要标志与实物例证。这里有着闻名于世的东岳泰山,这里有着礼仪之邦化身的孔子的老家曲阜,这里更是闯关东的初始地。
在这里姜太公封于齐,周公封于鲁,书划着中国远古时代一幅幅画卷,昭示着几千年齐鲁大地历史变迁的伟大史诗。
中国最能吃辣的省份-湖南省:
记得伟大领袖毛主席曾经说过,不吃辣椒就不能干革命。虽说主席这是对自己喜欢吃辣椒的一种调侃,但也说明湖南人吃辣椒也算是中国独一份。

资料显示,湖南人一年的辣椒消耗量人均在10公斤以上,这个数据可谓是全国第一,由此可见湖南人吃辣椒的粗狂与豪爽。
问题不仅于此,尽管湖南是辣椒主产区,可也经不起人均10公斤这样的消耗,于是就需要从外地调运,以满足湖南人对辣椒的崇尚甚至是一种执念。
湖南被称之为 “湘”,大概是临近湘江由此得名。湖南东至江西,西至贵州,西北至重庆,南至广东广西,北至湖北,妥妥的鱼米之乡。
湖南有着深邃的革命史诗,伟大领袖毛主席就是在这里发动著名的秋收起义,他的湖南农民运动的考察报告,已经成为中国革命的教科书和指路明灯。

湖南的历史久远,最早可以上朔到夏商周时代。经历了春秋战国时代的更迭,湖南在唐朝时期就开始建制,当时这个地方归湖南监察使管辖,已经形成省一级的行政单元。
正是有着优越的地理环境,湖南很久以来就是承接南北贯通东西的历史使命。这里不仅是长江中游的开放经济带,更关联着沿海经济开发带,战略位置非常重要。
中国被黑最惨的省份——河南省
在几十年前,河南省的名声就不太好,比如河南人偷井盖,甚至连导弹也敢偷,实话说这样的传言可谓是空穴来风。
那么为什么人们不说别人单单给河南人过不去?直白一点就一个穷字,河南实在是太穷了,不由得人们不去杜撰一些莫名其妙的故事。
究其原因,河南是我国主要的粮食生产大省,农业的发展基础比较落后,经济发展缺乏后劲这也是被人所鄙夷的一个实际情况。

然而有谁能想到,就是这样被人瞧不起的人口大省,为国家坚守18亿亩良田的红线,更是支撑着全国粮食供应市场的半壁江山,河南容易吗?
其实对于全国不同的省市来说,在全国一盘棋的布局中各有自己的特色或者是索求,比如沿海省份的主打就是经济发展创新引领,而河南自古以来就被称之为华夏的粮仓,担负着养育七亿人口吃饭的重任。
这也就是说,粮食是河南的主攻方向,这样一来河南的经济指数或许难看一些,也因此引来人们的诟病。
当然随着农业现代化的不断进步,河南的经济状况也在不断好转。河南的未来一定可期,这也是一亿河南人的共同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