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它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日,也是24节气当中的第13个节气。“立”是开始的意思,“秋”是指的秋季,立秋两个字大概的意思就是秋天的开始。

但是立秋,也并非意味着酷热的天气结束了。对于中国很多地区立秋的当天还是处于三伏天气,也是非常热的天气。在民间,老百姓俗称这时的天气为“秋老虎”,天气依然酷热。
立秋节气,对于农业种植有很大的意义。它也是一个转折点,就是作物要开始成熟了。用书面语表达,秋季就是一个收获的季节。在农民的生产经验中有丰富的民谚总结,我分享几个:“立秋三场雨,秕稻变成米”、“立秋十天遍地黄”。

立秋后,天气也会有很大的变化,早晚会变的凉快一些。尤其是秋季降雨,基本都是一场秋雨一场寒。意思,就是下雨一次,温度就会下降一次。
立秋后,传统的玉米、花生等等作物就要成熟了。

立秋后全国各地的文化习俗,还是有区别的。我是北方人,在立秋后,最为常见的一种说法“贴秋膘”。因为夏季炎热,人们食欲不好,体重会减少。而在立秋后,天气变凉了,人们就开始进补了。尤其是吃炖羊肉了,吃羊肉最佳的时间就是在7月15日以后,这个日期是阴历。
立秋的来历?
关于这个概念,我也查阅了不少的资料。从天文数据资料来讲,“立秋”这个时间点,它指的是太阳运行到黄经135度这一时刻。在发生这一刻的时间基本都是在8月7日或8日,也有在9日的时候,相对较少。
另外关于“立秋”就是历史资料记载情况,在战国后期《吕氏春秋·十二月纪》当中有明确记录了“立秋”。
总结:
“立秋”它不仅是节气,它还融入了农事、民俗、天文地理等等具有中华传统文化。尤其是对于农事具有非常大的意义,它是24节气当中的一个。立秋就是农民要开始为秋收做各种的秋收准备工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