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来临,春意盎然,意味春天真的到了吗?
立春标志着"春季的开始",但它"并不意味着整个春天都到来了"。
可以理解为:
1. "季节的开始:" "立"有开始、建立的意思。"立春"就是确立、开始春天的意思。从立春这一天(通常在公历2月4日或5日),太阳到达黄经315度,气象学上把这一天作为春季的开始。
2. "冬季尚未结束:" 立春时,北半球的白天仍然很短,夜晚仍然很长,气温通常仍然较低,严寒的天气(尤其是“倒春寒”)还可能持续一段时间。所以,立春时我们仍然处于冬末春初的阶段。
3. "气候变化趋势:" 立春代表的是气候变化的趋势开始发生转变,从冬季向夏季过渡。气温会逐渐回升,万物开始复苏,天气会逐渐变得温暖、明亮。
"总结来说:"
立春是"春季的序幕",是季节转换的起点,预示着温暖和生机的到来。但它只是一个"开始",要等到过了“立春”之后的一段时间,天气真正变得暖和起来,我们才能说"春天真正到来了"。在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中,立春是第一个节气,之后还有雨水、惊蛰、春分等,才逐渐进入全面的春季。
相关内容:
来源:人民日报
原标题:立春,春天到了吗?(把自然讲给你听)
立春为二十四节气之首。立,是“开始”之意;春,代表着温暖、生长。立春通常在每年的2月3日至5日,今年立春在2月4日。
谚语有云:吃了立春饭,一天暖一天。随着天气逐渐回暖,我国南方地区日照和降雨逐渐增多,一些地方已经“吹面不寒杨柳风”。不过,我国幅员辽阔,南北方气候差异大,立春时北方大部分地区仍然较为寒冷,有些地方甚至还在下雪,并没有进入自然意义上的春天。
按照气象学入春标准,当气温的滑动平均值连续5天大于或等于10摄氏度,达到这个标准的第一天就是春季的起始日。根据这一标准,各地的入春进程自南向北有着显著差异。立春时节,我国广东、广西以及云南南部、福建东南部等地往往已经入春;四川东南部、福建北部等地则在2月逐步入春;中东部大部分地区入春时间在3—4月;内蒙古东部、黑龙江以及青藏高原大部地区的春天要等到5—6月。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入春时间逐步提前,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入春时间较上世纪80年代普遍提前了5—10天。
“青帝东来日驭迟,暖烟轻逐晓风吹”,春意味着风和日暖,也意味着万物生长。人勤春来早,各地陆续入春后,春耕春播工作也自南向北陆续展开。值得注意的是,春季处于大气环流调整期,冷暖空气活动频繁。若是冷空气南下与南方暖湿空气相遇并相持,极易形成持续性低温阴雨天气,发生倒春寒现象。每年3—4月,倒春寒天气在南方易造成早稻烂种烂秧,在北方会对冬小麦和林果的生长造成较大影响,需注意防范。
立春时节,虽然天气开始慢慢回暖,但早晚温差仍然很大,我们一方面应当及时关注最新发布的天气预报和预警信息,为出行提供指导;另一方面,在大部分地区,也要注意保暖。民间俗语“春捂秋冻”是有一定道理的,注意保暖可以让我们的身体对多变的天气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大家可用多层穿衣法来应对天气变化,保护身体健康。
(作者为国家气象中心高级工程师,本报记者李红梅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