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真的江西九江这个地方后劲太大了!
7月去了一趟,本以为只是普通的中转站,结果被这座城市的山水人文彻底征服。
回来后刷到网友说“九江是江西最被低估的宝藏城市”,现在才算真正懂了——它不像某些网红城市那样刻意营销,却处处藏着让人想反复打卡的惊喜。

我这人比较挑剔,之前去过长沙、杭州、成都这些热门城市,总觉得它们太“吵”了。
长沙的茶颜悦色要排两小时队,杭州的西湖边全是举着自拍杆的游客,成都的宽窄巷子卖着全国统一的旅游纪念品。
反观九江,走在庾亮南路的老街巷里,能看到阿婆坐在门槛上择菜,街角的早餐铺飘着萝卜饼的香气,这种烟火气是其他城市学不来的。
有网友在小红书说“九江是座会呼吸的城市”,确实,它不靠滤镜活着,而是用最本真的样子打动人。

网上搜九江攻略,十条有八条在推庐山、东林寺这些大众景点,吐槽“人挤人”“商业化严重”的评论比比皆是。
但真正懂玩的人都知道,九江的精髓在小众处。
比如浔阳楼旁边的锁江楼,本地人常去喝茶看江景;再比如甘棠湖边的小众咖啡馆,能拍出比网红店更有氛围的照片。
抖音上有个九江本地人说的好:“别总盯着景区,往巷子里钻,九江的美都在细节里。
”

说到庐山,很多人第一反应是“避暑胜地”,但我更爱它秋天的样子。
10月去的时候,山上的枫叶红得像打翻了调色盘,走在如琴湖的栈道上,能听见落叶掉进水里的“扑通”声。
有游客在微博发图配文:“庐山的秋天,是王维诗里的意境。
”
确实,这里的山不是死板的景点,而是会随着季节变脸的老朋友。
比起黄山那种“必须打卡”的压迫感,庐山更像位慵懒的老者,等你慢慢发现它的美。

九江的吃食,最让我念念不忘的是四码头附近的“老周煎包”。
这家开了三十年的老店,没有花里胡哨的装修,就靠一口铁锅和阿公阿婆的手艺。
煎包底脆皮薄,咬开是滚烫的肉汁,配一碗糊汤粉,能让人从早暖到晚。
小红书上有人评论:“在九江,最贵的不是米其林,而是这些藏在巷子里的老味道。
”
确实,比起某些城市动辄人均三百的“创意菜”,九江的美食更像家人做的饭,实在又暖心。

要说自然风光,石钟山的日落绝对不能错过。
站在鄱阳湖和长江交汇处的观景台,能看到左边是碧绿的湖水,右边是浑浊的江水,两股水流在夕阳下形成明显的分界线。
有游客在贴吧发图说:“这场景像极了人生,不同的选择最终汇成同一条路。
”
比起三亚那种“必须拍美照”的海边,石钟山的日落更像场无声的哲学课,让人忍不住发呆思考。

九江的夜晚,比白天更有人情味。
大中路步行街的夜市,从烤鱿鱼到炒粉,从糖画到手工饰品,摊主们操着九江话吆喝,空气里飘着辣椒和孜然的香味。
微博上有人说:“九江的夜市,是座不眠的美食博物馆。
”
确实,这里没有千篇一律的“网红小吃”,每家摊子都有自己的独门秘方,就像这座城市,拒绝被任何标签定义。

住宿的话,推荐住在浔阳区。
想交通便利就选四码头的酒店,楼下就是公交站,去哪儿都方便;想吃货专属就住甘棠湖附近,步行五分钟到夜市;想安静点就选庐山脚下的民宿,清晨能听到鸟叫。
携程上有个住客评价:“在九江住民宿,老板会给你泡自己种的茶,这种待遇在其他城市想都不敢想。
”
确实,九江的住宿,住的是人情味。

九江的天气,像本地人的性格——直爽又多变。
夏天热得透不过气,但树荫下总有穿堂风;冬天湿冷,但一碗萝卜炖排骨就能暖透全身。
春秋两季最舒服,尤其是4月,满城的香樟树开花,空气里都是淡淡的清香。
有本地人在抖音说:“九江的天气,是老天爷给的惊喜包,你永远不知道下一秒是晴是雨。
”

比起那些被过度开发的城市,九江最打动我的,是它保留了“慢”的底气。
在这里,你不会因为没打卡某个景点而焦虑,因为真正的九江,藏在阿婆的萝卜饼里,在庐山的云雾中,在浔阳楼的每一块砖瓦上。
就像网友说的:“九江不是用来‘玩’的,是用来‘生活’的。
”

去了5次九江,每次都有新发现。
这座城市像本永远翻不完的书,每一页都写着“生活本该如此”。
如果你也厌倦了人挤人的网红景点,不妨来九江走一走——这里没有“必须做”的事,只有“想不想”的心情。
毕竟,最好的旅行,从来不是打卡,而是遇见另一种生活的可能。

(如有写的不对的地方欢迎大家指正~~~文中部分图片来自网络收集,如有侵权可以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