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趟太原,钱包没瘪,朋友圈先炸了——不是烧烤,不是网红墙,是晋祠圣母殿刚被激光扫了个遍,毫米级“CT”直接存进硬盘,千年木头缝里的灰都编号归档。

我蹲在殿外刷手机,三维模型旋转得比游戏加载还快,心里咯噔一下:原来文物也能有电子永生。

转头杀到双塔寺,牡丹不是以前那几株老胳膊老腿。
小程序一戳,42个品种排班表一样跳出,“青龙卧墨池”今天开到97%,明天掉瓣,精确到小时。
大爷扛着长枪短炮蹲守,嘴里念叨:比追姑娘还准。
我凑过去看花芯,黑紫得发墨,真像毛笔蘸饱了水,一抖就能写出行书。
蒙山大佛更离谱。
去年冬天给它涂了一层“隐形防晒”,纳米材料灌进砂岩毛孔,风刀子再硬也只能干瞪眼。
讲解员说,这回至少能扛三十年,语气像给自家娃买了份超长保险。
我抬头望佛脸,石纹里还沾着去年冬天的雪,没化,像给老爷子贴了块退热贴。

山西博物院把晋商账本翻出来了。
一页页发黄的纸,茶叶从武夷山走到恰克图,路线画得比高德还细。
我盯着一支运茶驼队的毛笔线,忽然明白:人家几百年前就把“跨境物流”玩明白了,我们如今收快递算个啥。
晚上溜进太原古县城,城墙直接变幕布,全息小贩在脚边吆喝卖醋,空气里真有老陈醋味,官方舍得下本。
我伸手想接虚拟铜钱,被旁边小孩嘲笑:阿姨,那是光。
一秒社死,但45%的增量游客不骗人,夜经济亮得跟不要电费似的。
最戳心的是天龙山。
今年春天,一颗菩萨脑袋从日本飞回来,第7件回家的小孩。

工作人员把头像扫进电脑,和石窟缺口拼成一张完整的脸,屏幕里无缝对接,现实却留着一道白缝。
我盯着那缝,像看自家孩子磕破的额头,心疼又庆幸:好歹回来了,哪怕带着疤。
一圈逛完,发现太原把“老”玩成了“新”:木头殿能存云,石佛能防晒,牡丹有排班,账本变导航,城墙会放电影,连菩萨都能拼单回国。
历史在这里不是灰尘,是正在更新的APP,隔段时间就推个新版本。
所以别再问太原有啥好看。
它把千年的底牌一次全亮,还顺手给开了外挂。
看完我只想说:老祖宗攒下的家底,只要肯升级,永远比网红店耐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