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特约撰稿 青溪 发自温哥华在国外,圣诞节亲朋好友之间互赠礼物的传统由来已久。
每年离圣诞节还早,商店里开始播放欢快的圣诞歌曲,激起顾客热血沸腾,出手购物的时候到了。等到圣诞节前一两周,平时再冷清的店铺里也是人头攒动,拥挤不堪,手慢一点货架上的东西都会被别人抢走,简直给人感觉任何东西都可拿来当礼物似的。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圣诞礼物的内容和形式也在发生着改变。
从椰菜娃娃到数码产品
30年前,住在纽约的山姆·奥普里奥为侄子侄女准备的圣诞礼物清单包括的还是椰菜娃娃、“说与拼写”。而如今,他为两个孩子购买的圣诞礼物大多是数码产品。
全球最大的图片娱乐网站The Chive3年前就曾列出美国“1980年-2011年最畅销圣诞礼物”排行榜。从上世纪80年代的魔方、变形金刚、90年代的忍者神龟、菲比小精灵,到21世纪初的滑板车、战斗陀螺,再到从2004年至今开始不断升级的数码产品如任天堂 、XBOX、iPad……圣诞礼物的发展趋势,也让我们感受到时代的变迁。
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欧洲。以德国为例,袜子、书和乐高积木———这三样东西一度是上个世纪最常见的圣诞礼物。但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丰富,从上世纪60年代到21世纪,圣诞礼物也是花样百出。在上世纪60年代的西德,年轻人迫切需要一把吉他,而且最好是电子的。而民主德国也涌现了一股新式相机、电视机和手提半导体带来的现代化浪潮。70年代末,在联邦德国的圣诞礼物桌上,与嗒嗒作响的投影机竞争的是录像机。音乐卡带架使每个孩子的房间成了期望进步与享乐的缩影。到了80年代末,一台昂贵的谷物研磨机和一小瓶唐培里侬香槟已可以毫不矛盾地出现在圣诞礼物桌上了。
索尼随身听和电脑则给90年代打上了印记。1997年的电子宠物玩具令孩子和文化批评家歇斯底里。电子产品不断进步并带来了一批表现身份的机器,但所需的圣诞包装却越来越小。当然圣诞礼物还包括一些家用调酒器和雪茄盒、哈雷—戴维森浴室香氛等后现代商品。而今天,苹果系列、高科技产品成为孩子们许下的圣诞愿望。
不断增长的礼物消费
土生土长的加拿大人珍妮斯今年60多岁,亲眼见证了圣诞礼物的变化。她认为,尽管现在的圣诞礼物丰富多样,选择性更大,但首先令人担心的就是不断增长的圣诞礼物消费。
现代人,尤其是年轻人花在圣诞礼物上的费用比过去多许多,有人为了面子,甚至弄的债台高筑。据统计每个北美家庭大约每年支出几百甚至上千美元以购买圣诞礼物。可她小时候,大家在买圣诞礼物的同时会考虑以后的日子怎么过,送礼是本着节约、用心的原则。“50、60年以前,欧洲和北美人经历了战争和经济萧条,很多人家一日三餐都只能喝粥,花钱买圣诞礼物可没现代人这么大方。”珍妮斯说。
在二战后的第一个圣诞节,人们用破布给男孩子缝制足球,给女孩子缝制娃娃,给妈妈缝制端热锅用的厚布,还把木板锯成圆形用来作玩滑雪橇的滑板。那时的人们买圣诞礼物考虑更多的是实用性,外衣、棉袄、毛衣、睡衣都是首选。送礼物一定会考虑对方最喜欢和最想要什么。
父母给孩子买东西也较受限制,圣诞礼物非常简单,不是看孩子们想要什么,而是看他们需要什么。而现在父母好像都很宠孩子,出手很大方,圣诞礼物也很重。珍妮斯说:“我们小时候物质还相对匮乏,薯片只有在父母外出时,为让我们听话才发给我们当零食。巧克力和蛇果、橘子平时根本吃不到,过年如果爸爸妈妈送的圣诞礼物是这些稀罕货,我们可要高兴坏了。而现在,有的家长居然会花几百块给孩子买电子产品。现在小孩子用iPad、iPhone比我们大人都频繁。”
对此,在伊利诺伊图书馆工作的艾特林深有同感。20年前,她的孩子还小,她为他们购买了变形金刚和乐高玩具,现在运动手环和无线打印机是他们需求所在。“那时候买圣诞礼物大概花掉350美元(1美元约合6.47元人民币),如今却要花掉至少1300美元,作为中产阶级,我的工资已经跟不上圣诞礼物消费的增长速度。”
礼物最重要的是感觉
随着互联网发展,以前送纸质卡片的习惯被网络手段代替,触摸纸卡、读关爱之人亲笔字迹的温馨也消失了。珍妮斯感觉现在送礼更多了些商业和物质的感觉,而少了以前那种单纯的获赠圣诞礼物的喜乐感觉。
虽然86%的美国人仍然会互送圣诞礼物,但相比之下,童年时自制圣诞礼物的美国人比例在下降,现在只有58%的美国人会赠送自制圣诞礼物。据悉,年收入少于3万美元的美国人打算减少购买圣诞礼物,只有四分之三低收入的美国人会互送圣诞礼物。
和传统相对的是现在网购十分流行,很多年轻人此刻正在网上刷卡刷得开心。最受美国、加拿大年轻人青睐的就是最新款的电子产品,不管多贵下手也不手软。
不过笔者在温哥华一家沃尔玛超市,还是看见很多购买圣诞礼物的人,一位年近八十岁的老奶奶在女儿的陪同下,购买了满满一车圣诞礼物。她女儿对我解释,老人家有很多儿孙,她又是个充满爱心的老人,圣诞礼物一个也不落下,可她积蓄有限,所以买的都是些聊表心意的小礼物,像棉拖鞋、围巾、手套、茶杯等日常用品。不过她的喜悦丝毫没因为礼轻而减少分毫。
每件圣诞礼物都是一个媒介,不管什么礼物,只要用心体会,都能感受到其中更多的东西,给予和接受总是圣诞节让人感到愉快、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欧美人圣诞送礼有讲究
本报特约撰稿 青溪 发自温哥华欧美国家虽然远隔千山万水,但欧美各国圣诞节其实有很多相似之处,都很讲究送礼送的是“感情”和“节日气氛”。礼物贵贱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送到人的心坎里;如果礼物本身和著名的圣诞三色扯不上关系,包装上红、绿、白三色可是少不了的。
尤其给孩子的礼物上若印个红白相映成趣的圣诞老人,会大受欢迎,而且礼物一定要放在大红袜子里。
不过欧美各国毕竟风俗文化不同,圣诞送礼也各具特色。
北美强调“因人而异”
美国人和加拿大把互送圣诞礼物看得很重,有首著名的圣诞歌曲,就叫《圣诞节十二天的礼物》。人们一两个月前就已经开列出送圣诞礼物名单,然后专门抽时间到商店或是互联网上选购,互赠圣诞礼物是北美人圣诞节庆活动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礼品不分大小贵贱,都包装精美,内容保密。他们在给亲友带来惊喜的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的爱心,赠送和收受礼品是节日快乐的重要来源。
北美人送礼强调“因人而异”,比较亲密的朋友,尤其是亲人之间送的礼物要重些。不过和中国人春节送红包不同,北美人即使是亲人之间也不送钱,而是送一些对方喜欢并且实用的东西,比如首饰、衣服等,当然也有投其所好送电脑、钓鱼竿之类的东西。
对于远在异乡的亲人,人们格外思念,会邮寄一些礼物,表达祝福和想念之情。北美人还有个独特的传统,就是把他们所爱之人的东西当作圣诞礼物赠送,譬如姑母把自己年轻时戴的帽子送给侄女,虽是旧物,但收礼人却格外珍惜。
朋友之间送礼主要突出一个“礼轻情义重”的意思,重在表达对友情的珍惜和感恩。同事之间送圣诞礼物则体现了互相尊重,一般圣诞礼物在10-20美元上下,最多也就30美元左右。
如果你的美国朋友点明想要你送他什么礼物,千万不要吃惊也不要客气,因为这是北美人的文化传统,也表明你们之间关系亲密。对于一般朋友,保险起见,通常就送一些大众化的东西,譬如一盒巧克力、一支蜡烛。
欧洲送礼讲传统
说到欧洲的圣诞节,先要说一下德国。一向以认真严谨、一板一眼而著名的德国人,其实很懂生活的情趣,也很会过节。如今流传的有关圣诞节的风俗,譬如圣诞树、圣灵降临节花环等,都是源出于德国。
在这样一个拥有传统圣诞节的国家, 人们对圣诞礼物格外讲究,且讲原则,一句话:不可滥送豪华之礼,不可随意接受贵重赠品。如果主人收到了贵重礼物, 不仅不会开心,反而会深感不安。务实的德国人送礼原则是:既能表达一份小小的心意,又不至于给人很大的压力。所以简单的一瓶酒、一盒甜点、甚至是一张贺卡,都是表达朋友祝福的好礼物。不过德国人送礼也很讲究包装,所以在赠送礼品的时候,对礼品是否适当、包装是否精美要格外注意。
德意志是一个非常喜欢读书的民族,看书、买书、藏书是德国人的爱好,所以书籍也是很好的圣诞礼物。
在圣诞节最开心的是孩子,他们爱守在圣诞树下,充满幻想地猜测自己的礼物。积木、拼图、毛绒玩偶、火车模型,往往都是孩子们向圣诞老人许下的心愿。德国人有一个极好的传统——继承玩具,即便是富翁的家庭也不例外。所以,圣诞节的日子里,送给孩子们一件他们梦想中的玩具,然后一代一代相传下去,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英国人还保留着寄圣诞卡和圣诞礼物的习惯。英国人的卡片划分细致,每张圣诞卡上都清楚注明不同对象,包括夫妻、父母、儿女、祖父母、侄子、侄女、孙子、孙女、叔伯、姑姨、未婚夫妻、男友、女友、好友、同事、师长。通常人人都要考虑到,这活儿可不轻松。给一般朋友和同事的,成批买就好,给亲戚好友的,可根据每人喜好一张一张精心挑选。圣诞节前邮局那个长队是个壮观景象,大概是想到了家人或者朋友收到礼物那一瞬的欣喜,大家都显得极其从容,无比喜悦。
和北美不同的是,英国人接受圣诞礼物,要的就是拆开那一瞬间的惊喜,所以送之前最好保密,还得买那种好玩的、有喜剧效果的礼物。而且一件还不行,每人得有几件,这样才能有接连不断的惊喜。英国人的圣诞节光听起来就让人无比兴奋。
法国老人给孙辈的圣诞礼物和中国最接近,要么给现金要么开支票,让孩子们想要啥尽管买。而作为欧洲最大音乐CD市场的法国,送CD和书是永不过时的。浪漫的法国人之间还流行送些有情趣有风格的小礼品,如围巾、小钱包等等既漂亮又有情调的贴身用品都很受欢迎。
更多精彩详见《国际先驱导报》纸质版,各大城市报刊亭均有发售,邮发代号:1-65,微信公众号:gjxqdb。欢迎订阅
